今天,“重走长征路 青春心向党”红色寻访活动出征。想起10年前,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我参与本报特别报道“新上海人的长征记忆”,跟随多名读者回老家重走红军路。职校历史教师邓玉平积极报名,与我携手重访雪山草地。
那年,邓老师50岁,腿脚不便,拄着拐杖,第三次重走长征路。我们爬上雅克夏雪山,去凭吊全国海拔最高的红军墓。她强忍高原反应,不愿放弃,几近休克,送院急救,才转危为安。
邓玉平追寻红军父亲邓志云的脚步,始于2004年。“我不仅要学历史、教历史,还要去重走历史、记录历史,把长征精神传递给学生们。”
一别十年。我奔波于新闻一线,和长征再无交集;而邓玉平仍在坚持,几乎每年选一条长征路线,至今已重走11次。收获了200多位老红军的亲笔签名、几大箱珍贵影像素材、100余万字的访问日记,以及堆满整个书房的长征资料。
她还赢得了许多学生的追随——在校开设选修课“走进长征”,成立专项课题组,带领孩子们学习长征史、拜访老红军、重走长征路。
来自上海济光学院的90后小伙顾超,多年前曾是邓玉平的学生,听了老师动情讲述的红军故事,深受触动,很想跟她一起同行。那时年纪小,未能如愿。“每次选修课开始前,我都会到门口去迎接邓老师,扶她走进教室,也算是陪老师走一小段长征路吧。”
在课题组,许多年轻人和顾超一样,有浓浓的长征情结,努力传承着老师的长征精神。这次本报参与主办红色寻访活动,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传承之举。顾超在多年前热切期盼,能与邓老师一起重走长征路。今天,得偿所愿。他是新民晚报大学生版的骨干成员,也是活动发起者之一,全程参与了策划与组织。
想当年,我和邓玉平两人结伴,爬雪山过草地;10年后的今天,队伍壮大,再次出发。我是领队,邓老师是顾问,20多名90后大学生是主力军,又将有更多新生力量加入传承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