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信息公路上,不留神开个小差、看趟野眼,只稍慢半拍就被抛出老远。“围脖”尚未织完,又玩出个“微信”来。一时引朋呼伴,男女老幼争着建群,据说有创六十多个群的纪录。手机在握,每时每刻“微来微去”,忙得不分昼夜。芝麻绿豆全往手机里传,天下大小事,还有什么你不知道的?
“微信”的优点无须细说,如今无论老小,手机几乎人人有,备两三部的也不稀奇,这机不叫那机响,“低头族”埋头“读屏”的用功样,堪比高考前的学生。坊间还流传几种规矩:饭局上谁看手机,那顿饭钱就归其埋单;教授上课前,教室门口置一小箩筐,学生须先交出手机方能进课堂……我常替眼科、颈外科、手外科的医生瞎担忧:他们将忙不过来,接诊量与日俱增那是一定的。“微信”是把双刃剑,使用有度才对。
潮流可以不赶,主流不能不跟。我是跑不快的人,样样落后,至今没入“群”,因为怕烦,怕多事。早先我连短信也不会,别人给我“短”过来,汉字虽寥,但符号却多。符号中若带象形意的,权当它象形文字,连蒙带猜;而那些小人头像,图示很玄妙,我弄不明白,只好不耻下问,最“下”甚至问到幼儿园小朋友。人际交流用文字多好,汉语词汇丰富生动,好词佳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杀出个短信来,于语法、修辞、逻辑全弃之不顾。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表情符号传递信息,尚拒绝不得,微信就更屏蔽不了。人若眼盲,看不清方向很危险;智能通信设备“盲”了,更麻烦。京剧演员上戏台须勾脸谱,脸谱有红、白、黑、绿、花之分,是人物性格和特征的象征。识得脸谱看懂戏。短信、微信均是如今“快餐文化”的衍生体,有如京剧的脸谱,你须认识它。人生是座大戏台,各角色脸谱远比京剧勾脸复杂得多,我等必须努力学习。
六七月间在北美游,旅程长了点。一团的游客,大都时尚得很,车开路上,除了睡觉就是翻手机上网。我不懂自然也不多嘴,一路窗外看景,也颇得其乐。本人跑速慢,又届迟暮,对玩时髦的东西热情不高,学点常识是应该的,痴迷其中可不行。“不为最先,不耻最后”,鲁迅先生说的话,我很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