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期末前夕,北虹高级中学20多名高一高二学生,在虹口工人文体活动中心剧场演出了全本的莎翁名剧《仲夏夜之梦》。这场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而举行的演出,引起了教育界和戏剧界的广泛注意。不由得回忆起我们当年中学时代的戏剧活动。
上世纪50年代,上海一些中学的戏剧活动曾一度相当活跃,不仅排演朗诵、独幕剧、活报剧,有些学校还排练演出过多幕剧——“大戏”。印象里,复兴中学演过《米拉姑娘》,市三女中演过《小主人》,向明中学演过《龙须沟》,我就读的市西中学则先后演出过《小雪花》和《祝你平安》,还有大同、南模等校,好像也曾经有过演出,记不清了。
当时学生的课业负担不重,升学的压力远不如现在那么严峻,一般学校的课外文体活动都开展得较好。这当中,学校领导的发动与组织倒不是主要的,主其事者往往倒是些热心的师生。有的同学会像着了迷似地全力以赴,不仅付出大量时间精力,有时还会把有限的零用钱都贴上去。记得一次为了商借有关服装,三位女同学去歌剧院软磨硬泡,一连几天,终于感动了“上帝”。所用的车钱、租金全不在话下。
说起老师,这类学校都有既热心又懂点戏剧的人物,像复兴中学的朱健夫老师,他曾在田汉办的剧社呆过,多少掌握些表、导演的知识,在排演过程中接连培养出祝希娟、曹雷、俞洛生等好几位著名演员。他们都很感谢他。像大同大学的方艾老师,曾在部队文工团搞过编导,在他的指导下,大同不断排出些新戏。而市西的严信一老师,虽然教的是数学,但由于兴趣所在,又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对同学们的戏剧活动起到了明显的辅导作用。可贵的是他们都是尽义务的,不取任何报酬。
然而,之后校园戏剧这朵花日见枯萎,热衷于此的教师也越来越少。就以笔者自己为例,虽教书多年,甚至当了校长,也很难再像模像样地排练节目,更不要说演“大戏”了。且不说学校对高考“排名榜”不容小觑,就是家长也不肯让孩子投入此中。至于想报考影剧院校的学生不惜花重金外请辅导,那是另外一条路子,而且每每违背常情,让有些人钻了空子,并不是正常的培养文艺人才的渠道。
那么,这次《仲》剧的演出又是怎么促成的呢?
在教委的安排下,沪上已经有了17所“戏剧特色学校”,包括远郊在内的各个区县都有一所。北虹自然是,刚获“白玉兰奖”视帝的胡歌的母校市二中学也在其中,市二不仅培养出了胡歌,今年还出了一位男生,同时被4所艺术名校的编导专业看中呢。
“特色学校”的特色何在?
在于开始抓师资队伍,抓指导力量了。一批来自上戏表演、导演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志愿者进入各校开设艺术拓展课程,担任戏剧排练的指导。这次北虹演《仲》剧,导演谢迪就是从上戏导演系毕业的,现在浦东新区青少年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工作。
牵牛就牵牛鼻子,校园戏剧的开展,师资是关键。要有专门的相应编制,而且可以多元化,多渠道。专业艺术人员可以专派、特聘,也可以兼职或视任务委任,甚至定为专职教师,这使每年艺术院校毕业的分配也多辟了一条渠道,而校内现职教师,不仅音美教师,就是语文、史地等各科的教师,凡有兴趣和一定基础的,也可以兼职,明确名分和待遇,还可以市、区为单位办班培养,予以辅导。
当前,美育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设置“特色学校”正是落实园办出台的“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意见的一项积极措施,使这项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式化跨进了一步,值得珍惜,务必推进。
上海在校园戏剧活动方面有着光荣传统,希望能借此机遇传承发扬,以有助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