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夏日,近20位老人在96岁高龄莫林的家“梅庐”客厅聚会,朗诵各自创作的诗词,众人赞赏莫林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参军回忆》“烽火连天……同赴征程挚友……迎金鼓,家门不入,午夜登舟……今已是老气横秋。应无悔,心铭汗青,义壮神州。”乐观峥嵘岁月,再显老年“青春”。
在座的一位专业诗人忆述:2014年1月9日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场,莫林当众朗诵她即兴创作的诗歌:“追……梦境……把人生交付……祖国……”赢得满堂掌声。莫林因其才学和文学著作获得人们认可,93岁高龄获准加入了上海市作家协会,她是“作协”创建以来被吸纳年龄最高的会员之一。
2012年12月29日,上海社科院的研究员、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上海作协的作家和诗人以及一些民间文学社或诗社的笔友共38人,应邀参加莫林作品研讨会,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还我梅魂》词选、《韵海轻舟》诗选、《青山有路》文选三本书,烛照了她百折不挠健康豁达的心路历程。
莫林咏梅诗词颇多佳句,如: “月下风裁,谁剪新枝脱俗埃……装点千斋香俏透……不尽相思到故园”, “雪里犹清俏……呼出群芳……独自回眸笑”。读者点评: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梅花高洁,犹似人心,耐寒暖春,飘香一生。
莫林,原名姚世瑞,1920年出生于江苏如皋(今如东)古坝镇世代中医之家。姚世瑞儿时在私塾学古诗文。小学六年级,即有诗作发表在当地《如皋导报》,其时人称 “如皋才女”。她在以古代抗倭英雄命名的“邱陛中学”就读,仰慕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岳飞、梁红玉等民族英雄, 熟读《木兰辞》等爱国诗词。1940年3月,姚世瑞在学校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她悄悄离开了不愁吃穿用的家,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新四军。从此以后,姚世瑞改名为“莫林”,取此两字,缘由当时莫斯科、斯大林是共产党人心目中的偶像。为了掩护战友转移,莫林意外被俘,经受酷刑折磨,严守秘密,大义凛然怒斥敌人。面对敌人挖下深坑意图活埋她的死亡威胁,莫林在狱中背诵烈士遗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自我吟咏“活埋不要紧,主义固长存,埋了姚世瑞,相继有来人”。后经营救,莫林才脱离险境。十年浩劫,她无辜被诬,面对个人蒙受的旷世奇冤以及她生死与共的战友爱侣不幸去世的现实,她坚强地挺了过来……莫林说:“‘文革’中被迫害,摧残至深,然而诗的底蕴,倒救了我的命……苦中作乐,其乐也多……庆幸的是,我得追随《诗经》以来的诗人们在诗歌大国的海洋中乐于……诗歌的学习和创作的研究……诗的人生将伴我到永久、永久!”
她曾任中共江阴县委宣传部长、区委书记、宝山县委书记、上海农学院顾问等职,离休之后又到上海老干部大学深造,探究诗词创作。莫林常说:“革命者不怕牺牲投身革命,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胜利了,我们还是要保持革命本色,和老百姓同甘共苦,同圆中国梦。”
九旬才女莫林,腰不弯,背不驼,耳不背,眼不花。老人家视力颇佳,读书看报写作不用戴什么眼镜的。出版她的书,几乎全部文稿都是莫林一笔一划用笔手写的,只是现在需用电子稿时莫林才请她的女儿帮忙按照手写稿另行电脑打字和打印。
莫林晨起时间不太早,直待睡足了觉,恢复元气才起床;早餐随心所欲,常吃粥、酱菜、馒头、蛋糕;午餐晚餐荤素皆吃。心宽体健,读书休闲;最爱吟咏诗词,有韵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