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日子就像商量好似的,相约提醒我们珍爱生命、珍视健康。
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1日世界镇痛日、10月12日世界关节炎日、10月13日世界保健日,大众媒体、微信公号也忙不迭地踩上节点,刷波热点。
有些时候,精神的苦楚、生理的疼痛并非直接等同于疾病,却足以将生活蒙上一层尘雾,笼罩之广避之不及,无论孩提还是暮年,为人生必经,那便是挫折感。
《如何战胜挫折感》《挫折感是一名无声的杀手》……成功学泛滥的时代,对这层尘雾如临大敌,迫不及待第一时间消除与驱散。不过,谈何容易?尝试后的失意、困境中的无力,或只是沟通时的阻滞、选择前的迷茫,挫折感贯穿日常的每个微小场景。况且,何须如此?挫折感的形成,与其说是自我怀疑与否定,更确切是源于对自我的期待、与自我的较劲。
于是,也有人走向另一端。和一名从事青少年击剑教学的朋友聊天,他提及多次观察到的一种现象,曾经摔伤、淤青的小学员恢复后重返培训场,反倒是更投入、更热爱,他将这段插曲称为体育运动中“挫折感的利用”。持类似想法的并不鲜见,制造挫折、打击骄傲、激发潜能……甚至诞生了“挫折教育”三部曲,不乏“虎爸狼妈”推崇,当然,也还有不少成功学爱好者。
“遇挫即溃”自不可取,“越挫越勇”也无需强求。相比,我更认同心理学的另一个经典论断——哄孩子笑,也允许孩子哭,不要剥夺孩子体验挫折的权利。陈吉宁在任清华大学校长时,也曾寄语“95后”新生:“挫折感是走向虚空沉沦或者迎接成功希望的分水岭,经历挫败,是成长与成熟必修的学分。”其中关键词,是体验,是经历,是理解挫折感存在的必然。
所以,能与挫折感共处,安之若素,已然值得肯定。挫折感如此,其他境遇亦如是,共同构成我们珍爱与珍视的生命历程。
就像与影子为伴一样,主动接受或被动习惯,继而转化为认知与经验,可能从中萌发机遇与希望,没有也无妨。毕竟,有影子的地方,必然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