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网络直播打击“老赖”之后
王言虎
  王言虎

  18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开启“向执行难全面宣战”大型网络互动直播活动,在网上全程直播了启动活动及北京朝阳法院一起强制执行案件的全过程。据悉,此次活动为期一年,最高法院将在全国法院系统内每月选取1-2件执行案件,开展大型网络视频和图文的同步互动直播,直击执行工作一线,以全程公开透明的方式让全社会见证和监督法院的执行工作。

  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呈现“老赖”被法院强制执行的全过程,互联网+直播时代为社会治理带来了充分的技术红利。这次直播的用意很明显,一方面,“老赖”被全民围观,让其在公众面前付出巨大的失信成本,企业在以后的经营中也将受此拖累;另一方面,直播的过程也是一次普法的契机,会在围观网民中形成、加固一种印象:当“老赖”终归是要付出成本的,而其负面影响,远远不会随着强制执行的结束就可以终止。

  实际上,这起强制执行案件只是全国范围内整治“老赖”旋风中的一例。其背景是:上个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从从事特定行业或项目、获取政府支持或补贴、得到任职资格等方面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限制,庶几让其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受限,为失信行为付出代价。

  “老赖”欠债不仅是一种失信的不道德行为,破坏公序良俗,更重要的是它会给债权人造成精神与财产上的双重损失。更何况,潜伏在公共机构的“老赖”也并不少,比如地方公职人员就经常被举报为“老赖”,甚至,本身已经被列入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老赖”还能顺利当选地方人大代表——最近被曝光的江西广丰区人大代表王瑛就是“老赖”,此前她曾在东莞欠下350万元巨款,但换了一个地方却当上人大代表,如此这般,伤害的不仅是债权人那么简单,对人大代表的形象、选拔机制的公信力,都是一种打击。

  打击“老赖”,不能靠法院唱“独角戏”。法院的裁决,还需要政府、公安、工商、铁路、房产、教育等部门以及各种信用机构的多元配合,将终端执行落实到位。

  社会治理从来都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务,它需要整个治理系统的配合,如果法院的裁决在其他部门悬空,那失信黑名单制度与法院的工作就失去了效力,也就无法震慑“老赖”,甚至会构成反向激励,“老赖”更加肆无忌惮地不守信用,这对社会信用系统的构建,无疑是更深重的打击。

  所以,打击“老赖”,不同部门之间应该形成一个治理闭环,如果不能各司其职,就要被严厉问责。每个部门都需为自己的事项负责,履行好角色伦理,如此,才能真正让“老赖”感受到压力,进而倒逼其主动履行义务。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天下艺家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好吃周刊
   第B04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05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B06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网络直播打击“老赖”之后
秋游游什么?
没钱和有钱
员工朋友圈不是单位的广告牌
喏,这点给你!
科技靠什么改变生活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网络直播打击“老赖”之后 2016-10-20 2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