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20世纪影响中国命运的人物,孙中山与蔡元培都是必然要提及的。他们共同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两人之间的交往却如君子之交。
蔡元培与孙中山的交往早在同盟会成立之初。戊戌政变后,蔡元培弃官归里,委身教育,但“表面办理教育,暗中鼓吹革命”,创立光复会等。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蔡元培即经人介绍加入同盟会,嗣由孙中山委任其为上海分会会长兼主盟员。自此,蔡元培就与孙中山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密切关系。他打破地域偏见,积极将光复会纳入同盟会的领导之下,介绍或主盟黄炎培、蔡元康等数十人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时,蔡元培远在德国。闻知消息,他立即与留学生一起通电、募捐、演说,支持革命。同时,蔡元培还致函孙中山,商议筹款订购德国制造的新式攻城大炮,支援前线战事。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章太炎等光复会成员因门户之见,不愿支持临时政府。当时,教育总长的人选迟迟不能确定,蔡元培受孙中山之召,即出任教育总长,支持临时政府。任上,他颁布新教育法令,建立新教育秩序,提出“五育平行”的教育方针,积极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确立新学制。这些政策,固然是蔡自己的教育救国主张的体现,但同时也是贯彻孙中山“扫除专制之流毒,确立共和”宗旨的结果。
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后,举国震愤。远在欧洲的蔡元培应国民党之召回国,与孙中山商讨对策。调解失败后,蔡元培发表多篇文章,对袁世凯口诛笔伐,号召参加讨袁战争,支持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
蔡元培处处以革命和国家为重,对孙中山极为支持。同样,孙中山对蔡元培也是极为支持和信任的。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当时蔡的友人多劝他不必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于声名有碍。当时孙中山却支持蔡就任。孙中山认为,蔡去北京,不仅可整顿北大,而且北方需要传播革命思想,像蔡元培这样的老同志,应当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性教育。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亦得到孙中山的认可。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即提议仍在北京的蔡元培任候补中央监察委员。
在二十多年的交往中,蔡元培对孙中山的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可谓倾心敬服。孙中山逝世后,身在异国的蔡元培闻讯悲痛莫名,撰写挽联与祭文。祭文中一句“有尽者言词,不尽者伊怨凄楚之情”。挽联云:“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为法国里昂举行的孙中山追悼会,他写《孙逸仙先生传略》一文,盛赞孙为“中国最有关系之人物,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中国自有历史以来,未之有也”。
君子以道义交,蔡元培与孙中山之间的情谊值得后世称道。
十日谈
孙中山与近代名人
明日介绍孙中山和于右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