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艺术评论家这样分析阐述中国的现当代艺术发展:从早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题创作,到形式感的解放和自由追求,而今天,应该呼吁艺术重返社会了。文章综合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与推动。似乎中国艺术家,在一个专业创作过程中走了一段社会主题之路,又拐道追求形式,现在又该走回社会去。
我认为这样的分析,忽视了中国人学习艺术的状态和习惯。重点有三个:
1.中国有几百年传统的模仿式学习方法,被称之为“传承”。从书法描红簿的学习,到一生临帖至高无上的古人书圣。又从绘画追求程式化的前人笔墨,到某类艺术形式与技术的无限重复。
2.艺术的国际交流较晚,信息传播不完整。比如我出国前看过波士顿博物馆藏画展、德国表现主义画展、毕加索画展。对艺术学习的个人来说,艺术视觉发展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以个人所好各取其需。将国外出现的某些风格,理解为无社会内容的形式追求。虽有进口的世界美术全集和较有系统的图片视觉,也以自学领悟为主,缺乏普遍的系统教育。
3.当看到西方艺术史的片段和零碎的流派时,艺术学习者又会回到传统的第1点方法:拿来主义。当然,第三点的现象本身有自己民族性的基础,写意国画泼墨与西方表现主义不谋而合。中国历史上艺术“琴棋书画”的娱乐性,与西方现代非社会主题作品,比如抽象作品“看似”不谋而合。但是有一个事实是,西方艺术史的发展,从来没有脱离过社会,即使艺术渐渐脱离写实外形,走向抽象,艺术开创者也是深入在社会矛盾的冲突之中。他们视自己是一个革命者,如同其他学科的行业一样,要与习惯保守的势力作斗争。
中国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后,对艺术形式上的单纯解放与追求,事实上是艺术史视觉的社会性成长,也是个人的视觉成长。现在人们总体上已达到印象主义阶段,觉得色彩笔触抒情,景色宜人,人物优雅,是采菊东篱下,而不是在社会冲突中。但是由于不了解首创者所经历的艰苦探索,与旧的习惯势力斗争的艰难,往往将视觉革命的绘画主题看成是普通的风景画。
中国历史上的山水、花鸟、工笔、写意,有没有社会的内容?会不会引发社会冲突?在推动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西方的印象主义风景,表现主义和后来的抽象画,皆曾触发社会观念冲突演变成新旧思想的斗争,就像哥白尼与伽利略说地球绕着太阳转那样触怒主流观点。
有一个反面的例子:我国在“文革”后期曾经批判过“黑画”,长长一串画家“名单”中有不少是花鸟和山水画家。因为把画面画黑了,色彩阴冷,调子灰暗,与“歌颂”的主调不符,因此将“黑画”提升为政治事件。这个反证例子说明,当一个无社会主题的艺术作品,即使只是形式的追求,只要违反了社会传统,或者与主流精英的诉求不符,就会造成冲突,变成了有社会主题的作品。
艺术的开创必须积极投入社会。文艺复兴画宗教故事,这是当时第一的社会政治,也是人们第一的社会生活。古典、浪漫和现实主义被称为主题创作,有最直接的社会性。库尔贝是共产党员,巴黎公社革命他当然有份,所以与马克思一样成为巴黎公社委员。印象派诞生引起的社会冲突之后,艺术的抽象化发展中各个阶段,开创者都以社会活动家和革命者自居。毕加索画得神乎其神,但是他认为自己的画作是革命行为,因此他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康定斯基是抽象艺术的先行者,当然也自认是一个最时髦的社会主义者,所以他满怀信心地赶到十月革命的俄国,认为自己的艺术创新与列宁的理念一致。虽然后来他不被苏联当局理解,失落地离开,但是证明他在艺术的开创过程中,始终视自己为一个积极参与社会的革命者。
区分哪些花鸟鱼虫和风景抽象作品是参与社会和追求进步的,哪些是脱离社会的,其分界点就是:前者是开创的,后者是模仿和跟随。开创的前提就是学习艺术史,展示自己的首创作品。它在两种社会形态下引起反响:1.对保守社会有批判意义。2.对开明社会有领先和促进文化发展的意义。艺术作品脱离社会,其特点就是重复前人的形式和技术,等于一个永远在学校里的学生,没有投入社会工作。如果盲目服从别人的意志创作以社会为主题的作品,却没有自己真实的态度,这样的作品仍然会脱离社会现实。
重返社会不是不画抽象,而是要问自己为什么画?想要表达什么,有什么新视觉发现。我始终把艺术当成是社会科学,同时也是自然科学。一个新的艺术视觉诞生,如同发明了治疗疾病的新药,解答了一个世界性的数学难题,发现了生命的DNA解读,挖掘了人类视神经美感异变的新领域。
重返社会的呼吁出发点是好的,是一种高标准的呼吁,期望艺术创作走向高峰。
我将重返社会的说法,改成重返艺术真诚。对社会政治,自然科学,个人经历,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与感受,激励自己真诚地表达艺术的欲念。
低层次的艺术真诚,是不学习艺术史,直接用艺术手段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如同儿童涂鸦。缺陷是,往往自己认为是首创,事实上某地某时曾经看到别人的作品,留在脑子里无意识流露到自己的作品上,变成了非主动的模仿。高层次的艺术真诚,就是要学习艺术史,避开前人,超越前人并投身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