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边刷屏一边骂
林明杰
■ 上海艺博会现场 本报记者 胡晓芒 摄
  ◆ 林明杰

  上海艺博会落幕了,ART021 和西岸艺博会又揭开帷幕。有三个艺博会的城市,是精彩,也是烦恼。

  前些时候,微信朋友圈里上海艺博会被刷屏。有的人一边骂一边刷屏。我问其中一位,你既然这么看不上它,干嘛去呢?他说,我是去看看朋友,喝杯咖啡。

  从上海艺博会创办第一届起,我就与之结缘,匆匆竟已20年。当年初创,今天回头看真是粗糙的。但起初倒没有人骂,反而是后来影响大了,办得更像样了,骂声渐多。骂的人以见识过欧美著名艺博会的上海艺术家或艺术圈内的其他人居多。见识多的人,要求当然高。

  人家骂你,说明在乎你,希望你像世界顶级艺博会那么出息。对此,上海艺博会务必要明白。

  我看这次上海艺博会,场地及其设计要比以往有进步。至于很多艺术家诟病的入场艺术品档次参差不齐,我还真不好说。艺博会毕竟是市场行为,真不好把学术要求完全要它承担。某种程度讲,有怎样的买家,就有怎样的市场。想要怎样的买家,就做怎样的排场。脱离市场的可能性,把艺博会办得比蓬皮杜中心档次还高,也于事无补,谁来埋单?

  这样说,不是为上海艺博会解脱。我觉得,它在有些方面还是可以做得更好些的。第一,在注重铺位招商的同时,还要注重重要买家和藏家的招商。若能将国内经济界有影响的大佬多吸引一些来,一定对艺术品市场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二,以人为本,完善服务。我开车绕了三圈找不到停车处,说是满了,但我分明看到里面有大量空余场地。人生地不熟,也不知去附近哪里停车。引导标识的艺术,是国内的弱项,艺博会也未能免俗。三,艺术市场处于寒冬,艺术家和画廊都不易,艺博会应更多体谅和照顾那些曾经共同走过许多年的老伙伴、小伙伴们,实实在在地扶持一把,共度时艰。

  在这个金色的11月,3个艺博会相继举办,仿佛在进行这艺术市场的三国演义。中国人多,要求也多,谁都难以做到万人迷。不妨在竞争中逐渐细分市场,也逐渐完善各自。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咱不操那个心。

  这个时候的艺术市场上,谁都不容易。我们看到的报道都是谁谁卖得有多火,但想必也有谁谁真金白银出去却入不敷出在哭鼻子。在艺博会上,我跟一位因为卖不掉作品而沮丧的艺术家说:“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好的,越是艰难的时候,越是要坚持。”但我忘了说另一句:“不过,要认清自己和认清市场一样不容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评论/专栏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金市汇市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互联网天地/基金纵横/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家庭理财/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C08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艺术该不该重返社会?
唐代阎立本《步辇图》画中的长袍
一边刷屏一边骂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C02一边刷屏一边骂 2016-11-12 2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