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过后,总有种虚浮无力感,像激情燃烧之后的岁月,像兴奋中的剁手,此刻才收拾残端,感到空落落的一点疼。
7年前天猫的一个促销创意,到如今已变成一场举国狂欢。从最初的淘宝商城,到如今国内外各个大小电商平台都已卷入,把它作为一个重要促销季,挖空心思,比折扣力度,比品牌款式,比活动花样,努力要吸引消费者,尤其是中国“剁手党”的关注和青睐——去年还是“跨境购”,今年已是“全球扫货”。“光棍节”已不被提起,人人只记得“卖卖卖”和“买买买”。
从商业消费规模角度看,双十一已是中国眼下最大的节日。2010年单日成交额9亿,2015年成交额突破900亿。今年早早就被预测突破千亿、甚至1300亿,快递业务量超过10亿件。买家卖家候着零点钟声抢夺通道买单结账,媒体在零点之后还要抢着播报小时成交量,有了明星助兴的热闹晚会和网购直播——很有点过年的意思,却比过年、情人节之类少了文化习俗的包装炒作,可以更直接更赤裸也更痛快。
商家不能不争抢。因为全球经济依然没有足够温暖的亮色,中国经济增速正在下降途中,大学生就业已经喊了N年“史上最难”,物价尤其是与收入不成比例的房价的蹿升速度更让人心慌慌——虽然因为人口基数高,我们能把全世界奢侈品店买得一时喜笑颜开,但大多数老百姓的购买能力并不会陡然增加,这一天的千亿消费峰值,不过是意味着明朝后日的囤积和不再消费。对卖家而言,错过这一日商机,似乎也意味着输掉一月、一季的生意,争先恐后,在所难免。
今年10月北京又有两三家曾名噪一时的百货店倒闭,上海南京西路“梅泰恒”里的中信泰富有了关门调整的传言,太平洋百货淮海店年底确定要停业。辛苦操持一年,还不如阿里一晚,传统百货业和实体店受到的冲击、引发的倒闭潮,早已显现,而且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街景——曾经摩肩接踵的徐家汇、淮海路、南京路,似乎都在变得空荡;是否有一天,我们的商业地产也要面临“去库存”?在电商网购技术越来越先进和完善、宅男宅女成为消费主力之后,我们习惯了成百上千年的闹市街区,就要呈现全然陌异的另一种新面貌?
前两天,一个杭州妹子挑了50种常见商品,对比双十一电商平台的“嘉年华”价和实体店价,发现其中35种商品的实体店价低于网购价。此前,不少媒体都在提醒平台和商家多爱玩“套路”,国家多部委也出面要求电商不得先涨价再打折;加上所有平台渠道一哄而上,各种APP和公众号里软文刷屏、资讯爆炸、活动规则繁杂,足以让大脑计算程序不太顺滑又厌恶爆款的部分人类自动关机,去找静静,做回“吃瓜群众”。
双十一不可能永远走热,7年后已近分水岭。越来越多人看清“套路”,也失了最初的盲动与激情,并不想让自己家变成别人“去库存”的囤货地。从“爆款”到爆掉,有时只要一瞬,正是网络时代最常有的经济现象;有了大数据、黑科技、网上体验购物,甚至只会让这一瞬加速。虽然传统百货店、购物中心们大都还没找到北,几乎一律靠拉餐饮、加文化娱乐元素来聚人气,探索转型,但是电商们的调整转型或“供给侧改革”,却已提前到来。线上线下,联手的办法与格局,恐怕还有意想不到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