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没有响当当的头衔,也没有亮闪闪的光环,他们甚至都不是“体制内”的一员。他们只是一些普通人:一名菜场卖鱼郎,一个外来媳,一位社工……然而,朴实无华的他们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尽自己所能奉献他人、传递爱和善意。他们身上有一种别样的美,在装点着我们这座城市的同时,也温暖着读者的心。
每周日或周一,上海媒体“中国梦·申城美/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栏目都会推出一位典型人物,他们大多是各行各业的先进,有着比较突出的成绩或获得了较高的荣誉。而最近连续三周,媒体推出的三位报道对象却有些不同:宜山菜场的水产个体户杨晓月不仅诚信卖鱼20多年,还为困难居民送鱼十多年;海归社工王秋月和伙伴承接延吉街道睦邻中心,一年服务社区居民十万人次;从广西嫁到奉贤农村的外来媳马利军,35年来用坚韧撑起了多灾多难的家。他们的人生故事,既与众不同又真实感人,读来让人难忘。
其实,从去年年底开始,上海媒体也集中报道过几位由市民推荐的先进人物,他们和杨晓月、马利军一样,也都是普通人,如沪东护理院一群90后护士姑娘,如每周坚持从事法律援助的85后律师张姗姗,还有被称为“民间爱心大使”的退休老人秦志刚。他们悄悄地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向这座城市传递善意,传递“身边的感动”,因而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这些报道的主人公,平时就在我们身边,就像一个熟悉的邻家姐姐、一位慈祥的楼下爷叔,看得见他们的笑脸,听得到他们的话语。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我想服务更多百姓”“一家人谁都不能缺”“我愿意走母亲走过的路”这样的朴素语言。但他们又是不平凡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都可以在这些普通人身上看到。和常人相比,他们多了一份坚守,多了一份奉献,多了一份执着。他们中的很多人经历过更多的艰难困苦,因此也更乐观向上。勿以善小而不为,日复一日,经年累月,小爱就变成大爱。因为美德,再平凡的普通人也散发出了光彩。
我们要记录下他们的故事,捕捉这些一闪而过的光芒,我们要传播他们的故事,为好人点赞,让他们的行动来感染更多的市民,加入他们的行列。为了让越来越多的“身边好人”“草根典型”登上报纸、广播、电视以及各类新媒体,需要市民们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来推荐身边的感动。对记者来说,更多地深入基层,到社区、楼组,到工地、车间,到学校、医院,去发现典型,写好典型,更是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