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募捐事件”经历一周多时间的发酵,从最初引发公众关注,到受到质疑继而剧情反转,再到罗尔本人近日对事件的一些解释,事件提供了很多思考的角度。如今对罗尔的批评成为了舆论主流,尤其罗尔解释没卖房子是因为要把房子留给儿子,这一说法犹如晴天霹雳,让无数围观者大失所望。此时公众不仅变得理性,而且转向与感动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很多人痛斥罗尔,也因此,网络公开募捐最近可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负面评价。
罗尔的解释有些夸张,“深圳的房子是要留给儿子的;东莞其中一套是现在的老婆名下的,另一套是以后养老要用的;写下救女儿的文章,是将来留给女儿看的。”这样的解释暴露出赤裸裸的重男轻女观念,即便是面对病重的女儿,这个父亲还是把儿子以后的婚事放在首位。罗尔堂而皇之地作出这种解释,可见,在他的世界观中,他从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一位公益人士如此评价罗尔的行为:今天有一些人,整天想着怎么从这个社会去“蹭油”,有权力的人是“贪污”,没权力的人是“欺骗”,互生互害模式!而对于患病的女儿,有网友这样评论:你最大的不幸不是得了白血病,而是有罗尔这样的父亲!这些评论有些“非理性”,由此也可看出围观者的愤怒。
回头看那些在网上流传极广的文章,人们显然很难发现罗尔的这一面,很多人单纯地认为,这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在出现质疑声音之初,相信很多遭遇过困境的人,都会理解罗尔的所为,因为在他们看来结果最重要,哪怕遭遇一些质疑,承受一些舆论压力,也是值得的。过去不少热门的网络公开募捐事件,都存在隐瞒真实信息的情况,当事人大多强调处境艰难,会在文字中营造一种充满苦难的印象,类似现象普遍存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界的宽容度,所以,网络公开求助的行为,哪怕是一些欺骗,人们也并非完全不可理解。
在罗尔身上,那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比如重男轻女,再比如他对公益的理解,他说自己的行为之所以引发质疑,主要因为收到的捐款数额较大,他还强调父亲救女儿不是犯罪,这都与人们期望的公益相去甚远。事到如今,罗尔是网络募捐的反面教材,但反面教材何止罗尔一人?有媒体评论说,成年人不要动不动就被感动,如今在网上发起的个人公开募捐行动,大多依靠情感动员,参与者很多时候都是基于爱心而非理性。而这其实背离了现代公益精神,专业的公益人士反复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在慈善公益社会成熟的地区,个人对个人的慈善行为并不多见,针对个人的慈善行为大多是被禁止的,这是因为公益指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故不得为特定个人发起劝募或实施公共救助。何谓公益,如何做公益?爱心人士需要重新作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