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6年12月0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选择权
郁晶陶
  郁晶陶

  朋友最近遇到一件不太舒心的事。她家宽带的运营商打来电话,说有个活动,可以免费优化宽带,需要上门安装设备,朋友觉得没必要,就礼貌拒绝了。

  接下来,朋友又接到好几个这样的电话,以至于到后来,看到来电显示是运营商的客服号码,就不再接听。

  某一天,她家的门被敲响了。门一开,一名男士自称是那家运营商的工作人员,刚为她的某位邻居安装好设备,现在来为她提供“上门服务”了。朋友再次礼貌拒绝,并按那名工作人员所说,留下了谢绝安装的记录。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并没有。电话依旧打来。终于有一天,发生了让朋友忍无可忍的事。又是一名“工作人员”,又是来提供“上门服务”,朋友谢绝后,此人竟然霸着门不肯走,坚持要进门安装,甚至出言不逊。朋友只得舍弃礼貌,高声要求他离开。

  此人离开后,朋友拨打了运营商的客服电话。听完朋友的投诉,客服的第一个问题是:“那您为什么不想安装呢?”

  朋友坚定拒绝,客服才表示会有人致电,将升级“服务”取消。电话打来,朋友确定取消,从此,这件事才真正消停了。

  或许,运营商会不解,送优惠上门,竟然还有人不要?然而,且不说这“优惠”背后有没有商家的营销布局,消费者总该有选择权吧?运营商无视消费者的一再拒绝,放任工作人员电话推广甚至上门骚扰(工作人员恐怕是有业绩压力),直到消费者投诉,才提供真正的“取消”选项,这恐怕不只是对员工管理不善,更是忽视消费者的基本权利。

  商家这种自说自话的行为,还真不少见。本报上月18日就曾报道,支付宝擅自替一些用户开通“蚂蚁花呗”,用户不想用,还得手动取消。这样的“贴心服务”,实在让人吃不消,更会让人心生不安。

  商家在提供某项服务之前,问一句“要不要”,并且把消费者的拒绝真正当回事,很难吗?为了业绩好看,就能把消费者的权利抛诸脑后吗?不要忘了,消费者还可以动用最终选择权,那就是不再购买、不再使用你的产品和服务。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保健/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4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专版
   第B12版:社会/新民环球
“草根典型”传递身边感动
金融安全
选择权
作风建设,行百里者半九十
贪官小聪明
重新理解公益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选择权 2016-12-05 2 2016年12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