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转入维也纳的幼儿园不久,学校邀请家长参加灯笼节活动。老外称中国的元宵节为灯笼节,而奥地利的这个传统节日,据说是专属小朋友的。
那日傍晚,我去幼儿园接女儿一起前往活动地点某公园,她提着一盏简易的木头灯笼给我看。灯笼四面糊着纸窗户,纸上则是漂亮的涂色,一看就知是女儿的细致画风,老师已经在灯笼底座安了一支大蜡烛。等所有家长孩子到齐后,老师宣布纪律:本次活动小朋友的安全由各家长自己负责,如果要接电话或者离开一下,请把小朋友交到老师身边暂管。天色渐暗,家长老师帮忙点上蜡烛,小朋友提着自己的灯笼,跟随大部队浩浩荡荡走向公园深处的大草坪。
大家在草坪围成一圈,两位生活老师给每个家庭送上歌谱,这是小朋友近几周为这次活动新学的几首歌,音乐老师拿着吉他伴奏。当唱到马丁之歌时,老师安排了舞台表演,两个小朋友做桥,一个小朋友蹲在地上扮演穷人,一个小朋友演马,一个小朋友披着红披风拿着剑饰演马丁。小马丁拉着马的缰绳穿过了桥,看到了路边的穷人,便用剑把自己的披风一分为两片,一片给穷人披上,然后又骑着马离开了。表演完一遍后,老师邀请其他小朋友自告奋勇也上台表演一遍,大家给他们伴唱。显然表演的形式很吸引小朋友,在又唱完一遍后,连德语不太好的女儿也自己跑上去说“我也要”,等老师分配下一轮的角色,表演完后,老师跟每一个小朋友说谢谢。最后一轮,老师邀请家长上去表演,参与的家长即兴发挥,用夸张的动作把孩子们都逗笑了。简单的歌曲配上简单的表演,老师用情景体验的方式让小朋友们明白了什么是救助行为。有意思的是圣马丁帮助穷人时,并不是在大冷天牺牲自己,把披风全给穷人,而是将披风割一半给他。也许这个故事传达的并不是要追求多么伟大的舍己救人精神,而是易于做到的分享理念。
唱完演完笑完,老师开始分发食物,每个家庭分享一个比脸还大的弯面包,还有自制的儿童潘趣茶。深秋初冬,喝上一杯热饮真是身心舒畅。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学校邀请家长出席的特别活动,每次老师从内容到饮食都是精心安排,请柬必定是和每个小孩一起制作的,食物也常常是和小朋友一起准备的,而家长真的只要活动当天参与就行。
话说灯笼节传递的救助分享理念还不仅仅只是如此简单的一次活动。节后一星期,老师安排了一次捐献活动。可捐献的物品不仅有规定的品种范围,还特别强调必须是小朋友自己能够提得动的东西。小朋友们背上自己捐献的物品,去了一个求助站,每个人亲手把东西交给工作人员。和充满诗情画意的中国元宵节相比,奥地利的灯笼节让我们觉得很轻松,也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