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老师,教“中国近代史纲要”,在课堂上讲着讲着,突然变装,换上一身古装。圆溜溜的眼镜、圆乎乎的脸庞搭配圆滚滚的头冠,毫无违和感。这节课的内容,是“鸦片战争”,而幻灯片上跳出的主题,是“道光皇帝的自述”。
“古装哥”董立功的照片迅速传遍网络,“哗众取宠”的指责声紧随而来,说大学老师不好好上课,非要委身“扮小丑”,来博取学生眼球,让他们不玩手机不打瞌睡。
据了解,他别出心裁,只为上好课——以道光皇帝第一人称,聊聊“自己”与林则徐和鸦片战争的故事,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探讨大清败因。用心设计、精心备课、耐心讲解,说他像小丑,言重了。
这也不是“古装哥”一时冲动。此前,他曾问卷调查数百名学生,了解他们喜欢怎么上课,结果“看视频”排在首位。他便结合上课内容播放影片,还经常上网与学生互动。接下来,他已写好剧本,打算让学生穿上清代服装,扮演洋务运动中的曾国藩和李鸿章、“戊戌变法”中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边演戏边学历史,表演作业占期末总成绩的40%。
如今,大学里没了升学压力,上课不听甚至长期逃课,期末考试也可能过关。这其实对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有料”,也要“有趣”,才能吸引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机。
换言之,大学老师只会埋头科研,发表论文专著,不够;还要懂得琢磨教法,和学生打成一片。事实上,讲课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只靠频繁点名留住学生的老师,恐怕也很难潜心钻研学术。“万众创新”,应当体现在各行各业各个细节。对大学教师的评价体系,也需与日俱进。赶不跑瞌睡虫、治不了手机依赖症的,写再多论文,也不是好老师。
最后想说两点:其一,身为大学生,不管老师穿什么衣服,上课看手机打瞌睡,总是不对的,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对自己的不负责;其二,上课穿“古装”之类,偶尔为之,倒罢了,但无论如何不能把大学课堂变成戏台。读书,总是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