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鲜肉”这个备受争议的词汇,用来形容那些颜值高的大众偶像,他们享受着媒体的高曝光,拿着不菲的片酬,如今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搜索,几乎每天都有这一群体的身影。然而最近却接连出现他们的负面新闻,知名编剧宋方金在微博上发表题为《表演,一个正在被毁掉的行当》的文章,用自己在横店“卧底”探访的经历,揭露了现在很多剧组滥用替身的现状。文章曝光后舆论哗然,一众年轻偶像相继躺枪,批评接踵而至。
这是舆论第一次大规模讨伐这一群体,在此之前其实已经有过零星的批评。因为太过低俗,“小鲜肉”这个称呼出现过争议,不过,当初这种批评并不涉及对应的群体,很大程度上只是针对网络语言,因此对他们并未产生负面影响,相反在这种批评中,他们是作为受害者形象出现,那时候的讨论,对年轻男演员并不存在价值判断。
对他们产生实质影响的批评,主要是从职业素养、为人等方面展开。这一类型的批评最初出现在所谓国产烂片的讨论,目前有一种固定的烂片模式,即粗糙且套路化的故事,配上有众多粉丝的年轻男偶像作为主演,从而赚取高票房。由此甚至产生了一种普遍认知,一旦电影出现他们,即被部分观众视为烂片,并以此作为是否进电影院观影的依据。与此相关的批评中大多会提及,他们的表演不专业,表情僵硬,纯粹靠表情包卖萌,诸如此类。宋方金文章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反响,主要就因为它呼应了业界主流的价值观,表演是一门艺术,而不是过家家式的游戏,如今电影被粉丝经济绑架,这当然会引起很多人的警惕。
传统的电影批评会参考表演规范,批评者会认为年轻男偶像们的收入、影响力与其付出不匹配。此外,对他们的诸多批评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声势,主要还因为批评者夹杂了对中国电影的忧虑。中国电影的所有问题似乎都集中在他们身上,起码他们放大了这个领域的问题。表演这个行业正在被毁掉,从专业的角度看,这绝非一个匪夷所思的判断,如果关注中国影视行业你就可以发现,如今每部新作品一经出炉往往就会夹杂大量的批评,人们既感作品枯燥乏味,毫无审美趣味可言,同时又对观众的选择产生怀疑。
时下很多影视剧都存在一种让人不解的恶性循环,越是烂片越有市场号召力。很多影视剧在群嘲中赚得盆满钵满,中国电影的票房号召力似乎从来就不遵从质量取胜的规则,这显然不只是“小鲜肉”们导致的。据此,宋方金那篇文章在引发第一轮针对年轻偶像的声讨之后,最近出现更多深入的反思。批评者认为,将问题全部归咎于他们有失公正,资本的选择、政策的引导等,都对中国影视行业的现状产生了影响,他们不过是舞台上的靶子,粉丝经济固然可能产生逆向歧视的效果,但却不是导致问题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