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6月2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越30余年的长跑
俞亮鑫
  俞亮鑫

  上海电视节1986年创办至今,已跨越了30余年。2014年第20届电视节,导演李瑛找到了我,她应电视节组委会之邀要拍一部电视节宣传片,找到了我。因为,从第一届一直跑到第20届的媒体记者,仅剩下我一个人了……

  30余年,这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老实说,电视节对记者来说,既是一场视觉盛宴,同时也是一场艰苦竞赛。去年,我仍坚守一线,每天为电视节写稿。自豪的是,第23届我仍在参与报道。

  回望1986年第一届上海电视节,当时叫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有16个国家19个友好城市的23家电视机构参与,虽只有交流,没有评奖。但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国际电视节的“横空出世”。当时,上海电视台八、廿两个频道一周播出了50多小时各国节目,让广大市民一饱眼福。外国来宾们也以当年流行的沪语“节目乓乓响!”“朋友,帮帮忙!”来表达共同的喜悦之情。

  第二届是按国际惯例推出了开闭幕式、节目交易、设备展览和“白玉兰”奖,导演桑弧、编剧黄允等参与初评,包括巴金、荷兰导演伊文斯、法国影星德纳芙等参加终评,名人荟萃,阵容豪华。当年预算仅为400万元,远不及今日当红明星的一集节目出场费,但已办得轰轰烈烈,举国瞩目。

  当年请明星真的不贵。好几届,中外明星都来了上百位,不仅站柜台推销节目,还轮流进玻璃演播厅做访谈,几乎所有两岸三地明星都在此亮相过。第三届甚至还先后举办了10台形式各异的大型文艺晚会,海内外有许多明星前来献演。《中外著名演员艺术演唱会》更是在拥有万名观众的上海体育馆连演4场,盛况空前,一票难求。记得开幕式演出结束,400多“小荧星”回到电视台,门口竟黑压压一大片,父母双双来接孩子,孩子们欢叫“爸爸!妈妈!”气氛热烈,情景感人。胡歌、陆毅、冯绍峰、马伊琍、黄圣依等明星,当年可都是“小荧星”啊!

  电视节当年举行那么多文艺晚会,这显出初创时期还需要靠歌星、舞星、笑星来吆喝、来造势。以今天电视节凸显电视来看,这多少有点“喧宾夺主”。当年电视缺乏号召力,还有个原因是当年白玉兰奖评选都评单本剧,而单本剧远没有连续剧的影响力大,但当年的《渴望》《围城》等连续剧却无“资格”参评,使白玉兰奖影响受限。这一真正转折发生在2006年第12届。当时,“中国电视剧全军覆没”引起震惊,其实是我国极少生产单本剧所致。直到第13届增设了连续剧奖,这才引发观众广泛关注。

  作为记者,我不仅是这30余年来上海电视节的历史记录者,也是特殊参与者。我也积极参与电视节的各项活动。1992年第四届增设了记者评奖,与40位文艺记者一同关门足足看了三天,初评22部作品。这几年,我还作为综艺节目单元评委参与投票。如今互联网时代信息畅通,点播回看十分方便,再也不必像当年记者们要关门集中看片评审了。今昔对比,恍若隔世,三十年过去,电视节已悄然走向成熟。

  十日谈

  影视盛宴

  场子跑起来,请看明日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好吃周刊
   第A27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A28版:健康+/新民健康
闲读札记
洗脑
广东人饮茶
宝光寺小景(中国画)
培养回忆
篆侠吴天祥
跨越30余年的长跑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跨越30余年的长跑 2017-06-22 2 2017年06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