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媒体上,“晒”字的用途可谓广大,什么“晒幸福”啦,“晒恩爱”啦,等等,语义带点调侃,带点自嘲嘲人。细想它的来历,似与民间的“晒衣节”有关。记得小时候阴历六月初六,妈妈总要把大橱、箱子里大人小孩的衣服全部抱到晒台上晾晒,锦缎丝绸、棉麻老布,林林总总,把个晒台映照得五光十色。我被指派的任务是守着晒台,这里翻翻那里弄弄,轰着鸟儿不让拉屎。晚上收衣,我轻轻地告诉妈:邻居家的女婿张着嘴抬头看半天呢,还伸出手指数了数。闻言妈总是笑得很灿烂。现在想来,晒衣节不也是“晒小康”么?在那个尚没能“晒”汽车的年代。
六月六晒衣节在中国历史久远,又名“晒虫节”,意为把虫晒死,衣物就不会蛀。自古那一天,官府晒官袍,士子晒书籍,僧人晒经卷。旧上海是日,全城的裁缝汇集城隍庙,为城隍老爷晒衣、洗涤神器旗幡等。待这些工作了结,人们还可以到广场庙会购物、到戏场看戏文。这一活动南北朝时于七月初七进行。刘义庆《世说新语》有云:“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阮咸字)以竿挂大布犊鼻裈(围裙之类)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大抵旧历六七月间,梅雨刚过,正是晒衣晒被晒书晒鞋袜的好时机,在夏日的毒太阳下暴晒,可以去霉防蛀,故晒衣又名“晾霉”。
晒衣六月六的习俗,也有搬上戏台传唱的。湖南桃源师道戏《孟姜女》第四场,即名“晒衣”,孟姜女对书童道:“安童,今乃六月六日,员外命尔等百花亭上晒衣。”于是,安童与丫鬟梅香表演到房中抱衣、“背箱子抬笼子”、到亭下搭起叉子、架起篙子晾晒衣服的过程,梅香晾衣服时唱道:“东边晾起纱衫子,西边又晾藕丝黄。一条小衣无晒处,将它晒在系马桩。”和我小时候的作为何其相似乃尔!
孟姜女的戏在别地的傩戏中也有,如安徽贵池傩,笔者十数年前观赏过。那女主角的表演一步三摇,有学者认为具有唐代《踏谣娘》的遗风。
六月六沐浴求偶的表现,实与三月三相关联。水面嬉戏、调情求偶原本是三月三上巳节的习俗,六月六是三月三的倍数,受到三月三节俗的传染,也在情理之中。至今,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青年男女还在六月六这一天对歌、赶表、掷花包,寻找意中人。黔南布依族集聚区自1949年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堪称世界性奇迹。多国民俗学家去调查,老百姓说,就是因为三月三、六月六家乡歌会搞得如火如荼,人们的情感得以寄托,情绪得以宣泄,人的身心和谐,故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就和谐。传承传统节日的当下意义,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