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绝大部分的城市都位于一条对该城而言十分重要的河流旁。河是一种流动的水体,有时又称“江”,通常认为,江比河大,但这一大小,只有一个大致的概念,没有明显的界限,有一种非常模糊的说法:长度大于500公里的流动水体应该叫“江”,或者流域面积大于10万平方公里的流动水体堪称“江”。而较小的流动水体(如宽度小于5米的)则称为“溪流”。但生活中人们只按习惯称呼,有时甚至偏偏颠倒过来了。
由于水对于人类来讲确实至关重要,因此在国外,解释很简单,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路交通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至于为什么世界上的大都市都在海边,这跟欧洲人搞的殖民主义有关,殖民主义者都来自海外,他们在靠海边的某些合适地方停靠船只,这些地方就成了码头(或港口),从码头出发进而开发内地,然后在经济上剥削内地,所以沿海城市从一开始就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无论是交通运输、货物转运,还是加工工业的形成发展以及城市管理等都比较先进。
欧洲的城市傍河,与当时罗马帝国时代的建桥、造浅滩有关,利用浅滩的商人就被迫在浅滩上或桥的附近逗留并出售货物。而一些城邦的邦主为了保护河渡,几乎都要建造城堡。在城堡的保护下,城市便慢慢发展和繁荣起来。欧洲的不少傍水城市如果意译的话,都带一个“桥”字或“滩”字。而水路运输与当时蹩脚的陆地道路相比,是最方便、最经济的交通方式。
河流越来越受到重视,后来终于有了一个亲切的名字——母亲河。关于中国的城市及母亲河,有着不少特殊的说法。河流沿岸地区多属广阔的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水路运输得天独厚、水产资源丰富;河流还是天然的屏障。不过有人研究后得出结论:中国的大部分傍河城市都建在河的右岸(人的视觉方向与河的流向一致时的右方)。中国有句老话叫“左河右路,前池后山”(语出风水学,意谓宅居的左边有河,右边有路,前面是池塘,后面靠山是一种居住择地的优越模式)。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堪舆学(风水学)在我国流行过一阵子,但社会上意见分歧,赞成者说得头头是道,反对者说它是迷信。
有些说法似乎已经超出了风水学,显现出一定的科学分析成分。“河右为吉,河左为凶”是一种环境观,有人从地理学角度来解释,认为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转动时(风水学认为这是阴气的根源),北半球的内部因惯性作用而产生一股“右向”的偏移力,使北半球所有的河流右岸受水流挤压较大,集结了较多的对生物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故右岸的生气较足,草木繁茂,更宜于人类生存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