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随笔/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0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从生活费看大学生生活
赵志疆
  赵志疆

  今年8月,有媒体在北京大学生群体中随机调查发现,近三成在京大学生每月生活费超过1600元。一时间,大学生的生活费话题被舆论热议。随着各大高校陆续迎来开学季,大学生的“开学装备”和消费水平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每个月应该花多少钱?答案因人而异,因为生活环境和收入水平的不同,这样的问题很难作答。不过,同样的问题对大学生来说,似乎不难回答和比较,这不仅是因为大学生们的生活环境大体相同,更关键的是,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他们大多是没有收入的纯消费者。于是,这样的问题多少带有一丝审判的味道,并因此被人津津乐道。

  就各地调查来看,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多在1000元左右,低于800元或高于2000元的很少。这样的结果,很容易使人与曾经的大学生开销作对比,并引发感慨。客观地说,单纯的数字对比有失公允:一方面,物价上涨,大学生的开销也难免水涨船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条件的普遍改善,越来越多的家庭增加了“预算”。更重要的是,曾几何时,餐饮费几乎意味着大学生生活费的全部,现在餐饮费虽仍是“大头”,但所占比例已大大降低——多出来的这些内容,更具有比较意义。

  多出来的是些什么开销?服装、社交、娱乐……还有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以传统眼光看,这些非生活必需的开销自然应能省就省,其中存在的铺张和攀比更容易遭受非议。提醒大学生“量入为出”的同时,也应看到,手机电脑已成为时代“标配”,只要使用得当,完全可以成为便利的学习工具。至于社交娱乐类开销,也没有必要视若洪水猛兽,大学生多一些社交活动,可以丰富生活、培养健全人格、增加生活经验。由是观之,此类费用合理与否,关键在于“度”的把握,除却社会引导,更考验着大学生的自觉和自律。

  相比起大学生生活费攀升,更值得关注的是,生活费的来源渐趋多样化——与原本单纯的家长供养不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了勤工俭学的收入,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转变。时至今日,勤工俭学早已不再是寒门子弟的特征,而日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一种流行。这种转变不仅得益于活跃的外部市场环境,更不失为大学生主动融入社会的写照。

  大学生生活费的数字变化,不失为管窥大学生活的一面镜子。如果我们能撇开传统的眼光和批判的冲动,大学生应该花多少生活费,完全应该是能够个人掌握的议题。也许应明确这样一个准则:对那些单纯依靠父母的大学生来说,无论生活费的数字看起来多小,任何不必要的开销都意味着浪费;对那些有能力自食其力的大学生来说,即使生活费数字看起来有点大,也没必要替他们焦虑——具备“财商”的他们,自然会管理生活、规划未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阅读上海100胜68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13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4版:财经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第13届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2版:第13届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28版:好吃周刊
   第A29版:好吃周刊/美食物语
   第A30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A31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A32版:广告/新民健康
从生活费看大学生生活
多敲木鱼 少敲饭碗
网络需要更高质量的互动
尽早让劳动课重返中小学课堂
“共享单被”
消费这事理应有人把关
新民晚报随笔/评论A06从生活费看大学生生活 2017-09-07 2 2017年09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