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母在,亦可远游
刘天阳
  刘天阳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当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脑海中突然想起大二那年,放寒假过完春节没几天,我就登上了返校的列车。后来和我父母一起到县城火车站送我的同学写信告诉我,“你妈哭了,因为你上了车只顾欣喜地看着远方,忘了送行的人还在向你招手。”

  是的,当时我一心只想去远游,考大学时满脑子的志在四方,觉得离家越远越好,于是选择了坐火车要两天一夜的西安,考入了西安空军工程学院。这样的想法持续着,直到读完那封信。同学还说,你放心,叔叔阿姨我会帮你照顾的。他这么一说,反而提醒了我,噢,家乡还有父母在,让我有了些许担心。不是担心同学做不到,我们是好朋友,还有留在家乡的许多好朋友,他们都可以帮我做到,但是他们代替不了我,我是个独子。这样的心绪在读书期间摇摆着,那时的我“身在庐山中”,并不清楚到底自己在想什么,但这种传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生活中。毕业时也许还有留校任教的机会,我并没有刻意地去争取,而是在学校从哪儿来回哪儿去的原则下,分配回到了南方。

  “父母在,不远游”,然而当时的我,朦胧地只知道前半句,或许还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并不清楚后面还有半句“游必有方”。其实,只有读完整了,才能更好理解这句传世警句。

  孔子所处的时代,囿于交通的落后和信息的闭塞,如果出门远游,一旦父母有疾,很难在短时间内回来尽孝,势必违背孝的要求,因而“不远游”,是必然的选择。当不得不远行时,“游必有方”,既是为了让父母放心,也是为了需要时找得到人。读完整了,会明白,孔子一方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另一方面也强调一个人同时不能忘记有更大的责任,要有人生的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可以肯定地说,就是在孔子的时代,他也是赞成游的,只要“游必有方”。

  时至今日,从上海坐高铁至西安,最快只需要不到6个小时,平日里通信更完全做到了即时视频通话,再也没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那份激动了。当年说“好儿女志在四方”,在这个新时代,人与物的流动可能性更在无限延伸,而流动性,是盘活一切的要术。如果父母身体尚好,是不是应当提倡“父母在,要远游”呢?

  写到这儿,我心稍安。回想30年前,我们一群安徽学子,从合肥登上远赴西安的列车,把送行的亲人留在站台上,大概孔子不会怪罪我们吧。

  今天,“出游”更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常态。父母在,不但可远游,更应该一起远游。只要父母身体条件允许,带他们一起出门,一起见证这个美好的时代。

  除此之外,如果稍稍扩展一下游的外延,除了地理之游,还必须有心灵之游。地理之游本质上是心灵之游的一部分,而心灵之游更是多种多样。读书是一种,教会老人通过网络等新的媒介合理有益接触新鲜事物也是一种;在家陪父母聊天“神游”是一种,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精神快乐亦是一种——“有方”,有方法也。

  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生活不只是诗与远方,我们更要有责任与期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11版: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1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中国商学院/金融城
   第A21版:金融城/家庭理财/金市汇市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8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A30版:专版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A32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九月初九号“重阳”
父母在,亦可远游
对不起,“快递”姑娘
那年我在十六铺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九重的幸福 剪纸
“老字号”蟹糊羹
特殊“居民”
新民晚报夜光杯A14父母在,亦可远游 2017-10-28 2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