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人韦应物,家世显赫,他祖上是关中世代贵族,其高祖韦挺任唐代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曾祖韦待价做到宰相,其父韦銮是一位山水花鸟画家。韦应物从小娇生惯养,由于他是独子,更为家人溺爱,少年时就自命不凡。
15岁的韦应物当上唐明皇李隆基的近侍。宫中奢侈荒淫的生活让韦应物变得骄妄而嚣张。韦应物后来在诗中这样形容自己:“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逢杨开府》)。从诗中可知,当时的韦应物仗势欺人,鱼肉乡里,轻薄女性,与一些不良子弟一起喝酒豪饮,无法无天。因他是皇帝侍卫,官府奈何他不得。
这七八年中,韦应物不仅不读书,且朝夕沉湎于灯红酒绿、耀武扬威的浮夸子弟生活中。韦应物以为放纵不羁的享受可以伴随他一生,不料23岁那年,唐代突发“安史之乱”,被唐明皇宠坏的安禄山燃起战火,李隆基携杨贵妃逃至马嵬坡,士兵倒戈。唐明皇被迫让位其子李亨,李亨即位后,成了唐肃宗,李隆基则成了有名无权的太上皇,手下的亲臣侍卫各自散去,韦应物在落魄中返回长安,消沉一段岁月后,开始反省自己的往日旧事,深感后悔而自责。韦应物冷静过后,便去太学读书。
在长安太学读书的日子里,韦应物仿佛变了个人,从一个骄狂、炫耀、浮夸、轻薄的浪荡子变成了“鲜食寡欲”、立志读书的好学者,“焚香扫地而坐”、朝夕读书,反躬自责,沉稳而勤勉。
经过三四年的努力学习,韦应物在27岁被任命为洛阳丞,后为河南兵曹,他做小吏时很认真,因为惩办一个不法军士而被免职,韦应物丢官后闲居洛阳,他开始写诗,抒发自己的情感,对世态炎凉有了认识。
从他30岁至45岁的十五年中,韦应物在仕途上没有多大起色。他先后出任京兆府功曹、栎阳县令,最大的官职是六品的比部员外郎。这些基层的官吏生活,让韦应物体味了百姓的疾苦,也感受了动荡生活的艰辛,写出了《观田家》。
韦应物47岁时,出任滁州刺史。他在体察民情之余,为当地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当年那个“一字都不识”的韦应物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佳作《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一首精妙的唐人七绝,画面清新而诗情浓郁,意境独特而饶有情趣。
韦应物是一清正廉洁的好官,他调到江州任刺史,最后几年的刺史生活是在苏州度过的,他在52岁当上苏州刺史。他喜欢姑苏的风物人情,对苏州的治理,尽了很大心力,当地百姓称他“韦苏州”。
三年任期满,韦应物因没有银子孝敬上级,被免职了,他想返回长安,但没有旅费,就闲居在苏州无定寺。一个刺史最后因为没有旅费而无法返回长安,这或许可以断定韦应物不是个贪婪要钱的地方官,而且至少可以说,这个文人处世很不精明。韦应物整理诗稿,回忆往事,苏州的山水与美食吸引了多情的文人,但韦应物在萧条的生活中突然患病,可能是无钱治疗,总之,他在初冬之际就匆匆去世了。翌年,他的尸骨运回长安,与早死的妻子合葬。
韦应物从一个纵情酒色的无赖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好官,从一个识字不多的侍卫成为一位唐代著名诗人。这是他一生中的很大的转变。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评韦应物的诗“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后人提及唐代田园山水诗人,将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四人并提。《四库全书总目纲要》评韦应物的诗作“真而不朴,华而不绮”,“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语),”可谓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