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我到邮局报刊零售门市部买预订的报纸,见到我,他面露歉意:“呀,对不起,我忘了你要的报纸,等我半小时行吗?我再去取。”他骑着助动车,很快消失在烈日下,我于心不忍:几元的报纸零售额,他却如此认真。我偶有几篇小文见报,热衷购买几份,寻觅到这里。几年了,只知他姓姜,在他这里预定报纸从未落空。
朋友需要报纸,问我哪里有卖,我总推荐他们去这家门市部,偌大的都市,现在似乎也只有为数不多的报刊门市部在做最后的坚守。一次,同事急切地问我,哪里能买到三天前的《解放日报》?他一位在外地的朋友要。我给了他姜先生的手机号,同事的朋友如愿以偿。
早些年,遍布主要街道大大小小的邮局,不少配置出售报刊杂志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闸北临山路上班,从工厂步行到上海火车站仅一刻钟,就途经三家报刊门市部,一路逛来真是酣畅。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书报亭曾一度成为上海大都市的文化景观,一旦有重大新闻,报亭前就会有“长蛇阵”。然而这几年,新媒体自媒体横空出世。君不见,每日上下班高峰的地铁中,上班族安之若素地刷屏。
回溯前些年代,那时白领上班途中,边啃早点边浏览早报的比比皆是,到目的地,早点啃完,报纸读毕。如今,还有谁跻身地铁翻阅报纸?“一机在手,万事不愁”,读报鲜见,在所难免。
事物又是多面性的,现在,需要报纸杂志的读者人群还是有,时常会为寻觅一份所需的报刊犯难。所以,就有了卖报人姜先生的一小片区域。我挺钦佩姜先生的,只要读者有需求,打个电话或发条信息给他,几乎都能满足你。就说那次吧,我在《新民晚报》“金色池塘”栏目发表了一篇文章,采访对象国内外的亲朋好友向他索要报纸,他求助于我,我自然是求助于姜先生,姜先生特地再到供应点,费了好大劲,满足了他的愿望。街面上还是有些书报亭,书报亭每天出售的报纸都有特定订阅对象,他们每天都会去报摊,买了报纸后,边散步边与报友聊天,也是一种生活中的快乐。
姜先生卖报很多年了,报刊的出版日期、零售价格、代码编号他都了如指掌。他每天清晨五点多就起床到供应点取报,大年初一也不例外,也由此被读者冠以“卖报状元”。姜先生的同事说,再过几年姜先生就退休了,如果没人接盘,报刊门市部是否还能继续就难说了。
我不禁想到,将报纸比作“鱼”,网络比喻为“熊掌”,“鱼”和“熊掌”,皆我所欲,我皆想得,能遂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