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笑脸
“银龄行动”是自2003年起,全国老龄委倡导并组织全国大中城市离退休老年知识分子,以各种形式向西部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智力援助的行动。
退休前,刘红娣是上海眼病防治中心的主任医师,至今已经七次参加“银龄行动”。2012年夏天,她来到了喀什地区泽普县人民医院担任志愿者,开展医疗援助工作。
在一次病房检查中,一位可爱的维吾尔族小女孩突然在她口袋中塞了一张纸条,然后就害羞地跑开了。回到办公室,刘红娣打开小纸条,只见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了不少字,满是病句错别字,显然小女孩普通话水平有限。但耐心看完,刘红娣却突然眼眶一湿,被感动得说不出话。
原来,这位名叫哈斯耶提·阿卜力孜的小女孩当时13岁,是泽普县的一名六年级学生,正因为中耳炎住院治疗。虽然刘红娣并不是她的主治医生,但哈斯耶提一眼就喜欢上了她。时隔多年,姑娘回想起那段往事时说:“我自己爱笑,也喜欢亲切的人,刘大夫笑起来非常温暖,这是妈妈才会有的笑容。”
于是,女孩成了刘大夫的“小粉丝”,经常偷偷跟着她、观察她、用不流利的汉语帮她当翻译。眼看就要出院,她这才鼓起勇气写下这张纸条,一是想感谢不远千里赶来的援疆医疗专家们,二是希望刘大夫能帮她拍一张照片留作纪念。女孩在信中写道:“您读完这封信以后,不要讥笑,因为我写的这封信的语句不通顺,但也是我对你们的爱,希望您了解我的好心情。您明天早上能不能再给我照相?”
第二天,刘红娣找到了哈斯耶提,拍下了第一张合照,这张照片成为了两人友谊开始的见证。
绵长的牵挂
为期两个半月的援疆时间很快结束了, 朝夕相处的她们已经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忘年挚交。离别之际,两人互相留下联系方式,相约今后一定再见。
在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她们一直通过网络保持联系,刘大夫一直在关心女孩的学习、生活上有无困难,为她提供相应的帮助。而女孩认识刘大夫后,对小县城外面的世界也充满了期盼向往,学习越发刻苦,她的普通话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如今已经可以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2015年,刘红娣再次前往新疆参加银龄行动,但这次是去离泽普48公里远的叶城县。得到消息后的哈斯耶提,立刻决定前往叶城。因为是第一次独自离开家乡,16岁的她心中难免紧张害怕,但为了和汉族妈妈相见,也顾不得这么多了。
这次重逢的时间其实很短暂,两人在合影留念后,刘红娣把女孩送到车站,塞给她几百元钱,但哈斯耶提不肯要,她说能见一面已经心满意足,这份感情比什么都重要。
之后3年,刘红娣每年都会花两个半月来喀什参加“银龄行动”。只要刘大夫来新疆,不论工作地点在喀什市区,还是其他县,女孩都会赶来见一面,有时甚至要坐五个小时的长途车,只为能当面聊上几个小时,拍一张合影。哈斯耶提说,虽然每次见面都很短,但只要见上汉族妈妈一面,就能让她快乐一整年。
8月8日,在位于喀什市的“援疆银龄行动”志愿者住宿地,记者见证了她们相识后的第四次重逢(见图 李一能 摄)。刚一见面,刘大夫就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把哈斯耶提紧紧抱在怀里,不停重复着:“我的维吾尔女儿,终于又见到你了,太高兴了!”而姑娘则腼腆地依偎着她,脸上挂着甜美的微笑。
在刘大夫房间里,两人促膝而谈,回忆着相识六年来的点点滴滴,时而激动落泪,时而开怀大笑。她们拿出了每一年拍的合影,还有那张小纸条,都是各自最宝贵的珍藏。在这组照片中,曾经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逐渐长成了亭亭玉立的美丽少女,而刘大夫也在渐渐老去。 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