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用我国历史上的“小康”概念,赋予国家建设以时代内容,提出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时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小康社会”。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宣言,更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在这一伟大的征途中,202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将在中国历史上掀开新的一页。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必然要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在庄严的承诺中,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依“顶层设计”,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发力”。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强调“全面性”。这一“全面性”告诉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盘棋”,要有全局观念。不仅要重视局部,更要从全局着眼。例如,发展经济,不但要看GDP,还要注重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换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
在庄严承诺的背后,有着沉甸甸的责任。小康社会是人民摆脱了贫困,安居乐业,日子普遍好过的社会,也是较好地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创造与享有、责任与权利是统一的,即“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创造者,也是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共同建设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共享发展成果是人民群众的应有权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但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这方面还存在着“短板”。我国还有七千多万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要在短短的几年内脱贫,需要党和人民付出极大的努力。古人云:“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现在,“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党和政府已经制定了“精准扶贫”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体现了我们的党和政府为全体人民谋幸福的坚强决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的实现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党和国家要实现庄严承诺,必须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但也必须动员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同时,每个公民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一伟大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并在历史的舞台上实现人生的价值。(作者为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