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申城举行的“2016上海文化与收藏论坛”上,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周功鑫发表了主题演讲,其中在谈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候,她的表述很有意思,也让我们思考,文化创意产业究竟应该如何发展。
在周功鑫看来,文化是一个领域,创意是一个领域,产业是一个领域。产业的本身里面的结构就是跨领域的,它一定有产品设计师,还有会计成本的核算,另外是行销市场的了解,最后是CEO对整个未来发展本身的预测。在台北故宫的创意产品设计中,首先是通过甄选做各种产业的团队,然后通过感知的开导,让他们看到文物之中细腻的东西,最后是他们创作的东西再让台北故宫挑选,这个就是当年周功鑫作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时候,训练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
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是基础,这是一个大家已经都公认的理念。但是究竟应该先具有什么意识,“产业”无疑是第一位的。
“朕知道了”的创意来自于2005年台北故宫博物馆策划的“知道了:朱批奏折展”,胶带纸上的四个字“朕知道了”是康熙真迹的复制品。台北故宫将皇帝的字迹用于衍生品并非是第一次,“朕知道了”用这四个字也做过便笺纸、书签、月历等等礼品,但都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直到它和胶带纸做了结合,换了一种呈现方式,才一下子火了。回味刚才周功鑫的那番话,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胶带的产业化过程是最为可行,且最为成熟的,加上了文化创意之后,才诞生了如此火爆的衍生品,以至于每位去台北故宫参观的游客都要买上好几卷来送给亲朋好友。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创产业的产品必须具有综合的优势,才能形成营销火爆。
创意,是一种生产力。在今年的父亲节,一则创意广告在微信朋友圈火了起来。一家全球知名的计划生育用品公司发布了一个消息:致所有使用竞争对手产品的消费者,父亲节快乐。某世界500强企业高管曾经说过,宁可用预算的90%去支持一个创意,也不乱花一分钱,对创意的投资会占到整个宣传预算的70%,20%用于改进创意,剩下10%用于执行。对文化创意来说,创意必须根植于其所在地的产业、习俗和文化传统,否则会成为无源之水。
说到最基础的文化,则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和灵魂。我们的博物馆和艺术机构其实不缺文化,缺的是如何表达文化。一位知名的设计师曾经说过,文创设计与工业设计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文创设计追求的不仅是造型和美感,其背后需要承载一个故事。就像国内一家博物馆推出了以馆藏文物为原型的秘色瓷莲花碗饼干后,很快,许多文博场馆也相继推出类似产品。对此,这家博物馆负责文创产品的主管很无奈,秘色瓷莲花碗饼干虽然可以申请专利,而用文物造型做饼干这个创意则无法申请专利。但从深层次来看,问题的关键还是创意背后还缺一个无可替代的“故事”。
文化创意产业说到底,还是在卖一件产品。但这件产品不仅要具有实用功能,更要体现的是一种生活形态、一种生活感觉。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工艺、材质、理念的要求各有不同,但它们秉承着相同的情感主线,文化创意产品就是这根主线最好的展现形式。在今年“世界博物馆日”启动的“2016上海博物馆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邀请文物专家开设讲座,帮助参赛者们更好地了解文物内涵和艺术价值,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