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间修谱 书写“平民史册”
方翔
■ 朱炳国收藏的“第五氏家谱”十分罕见本版图片由朱炳国提供
■ 常州家谱馆中还藏有部分古老的谱牒木刻雕版
  本报记者 方翔

  除了机构收藏,现在不少的个人收藏家也拥有颇丰的家谱收藏。在近两年日趋火爆的修谱大潮中,民间藏家提供了不少支持和帮助。

  民间收藏方兴未艾

  谈到民间家谱收藏,不能不提慈溪的励双杰,他收藏了1949年以前线装家谱近1800种合2万册,收录于《浙江家谱总目提要》及《中国家谱总目》的家谱数量为全国家谱私藏之最。

  “1993年的时候,我在慈溪周巷的姚北古玩市场淘古书,突然看到一部32本的上虞西华顾氏家谱,当时真的是太高兴了,不顾一切把它收入囊中。”励双杰说,“家谱里不光有顾氏家族的兴衰荣辱,还有很多历史文化信息。一部家谱就是一部演变着的历史。当时,收藏家谱的人还比较少,古玩市场和旧书店只要有家谱,就会跟我联系,价格也便宜。2009年,古籍价格上涨后,带动家谱价格上涨。以前在拍卖行家谱流拍的很多,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除了励双杰,在民间家谱的收藏中,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朱炳国,他从事家谱收藏三十多年来,长期热心家谱收藏、研究和推广应用,个人藏购名人家谱一万余册。在他的收藏中,既有地方宗谱,更有现今稀存的韩国宗谱、中国香港宗谱等,此外还有清代木刻雕板、木活字、谱票等文物,这些收藏品均为地方史志考疑、社会生活史研究等领域的重要资料,特别是其收藏的《第五氏宗谱》非常罕见。据朱炳国介绍说,在姓氏中不光有“第五”,从“第一”到“第八”都曾经成为姓氏,只是后来都逐渐被舍弃了,而《第五氏宗谱》的出现,无疑是一份重要的资料参考。

  民间修谱“任重道不远”

  随着人们生活的质量的提高,修家谱之风日趋强盛,人们开始愿意追寻自己的祖先,同时让子女后代能够了解自己的根在何处,因而往往会请人修谱,而像朱炳国、励双杰等民间收藏家们,也在修谱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常州家谱馆馆长朱炳国熟悉家谱的修撰过程,并与岳祖瑞共同编著过《修谱指南》《修谱百问》等书。“当某个家族决定修家谱时,首先要有一个发起人,找三四个同家族的志愿者,先找老谱作为范本,然后建个班子,里面有会长、副会长、委员等,再组织一个编撰委员会,还有的建立了筹资委员会,通过这个班子组织修谱。”

  据朱炳国介绍,修谱的主编一般是曾做过老师的人,负责文字工作。时间上少则修一年,多则三四年,视家族大小和资金、人力情况而异。至于花费,修一个谱,一般情况下印刷费用就要十几万元,还有这么多人的调查、交通、餐饮费,谱修好了还要举行一个发布仪式,办上几十桌酒,每个家庭至少来一个代表吃饭,全部加起来花二三十万元算少的。资金一般是家族企业家自愿捐赠,剩下的钱有的还会成立家族的基金会,资助贫困子弟上学等,加强了家族成员的联系,体现了家族文化与温暖。

  朱炳国曾经帮助过溧阳彭氏族人从美国复印了《彭氏宗谱》,当对方了解到这是为了修谱后,只收取120美元工本费。当彭氏家族得到了来之不易的4卷家谱缩微胶卷。这些缩微胶卷属于幻灯片性质,只能看而无法直接使用。他们又找到上海图书馆用幻灯转换机刻成光盘。

  “有些家族找不到老谱了,有时候也会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我,希望从我的收藏中能够找到他们的家谱,有些时候还会敲锣打鼓来接家谱,场面是非常感人的。”励双杰说,“陈明仁上将的后代也曾联系过我,因为他们在老家找不到家谱了,而我这里正好有,通过我提供的资料,他们找到了广东兴宁的祖籍地。”

  热修家谱谨防变味

  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希望来书写自己的“平民史册”,那其中的优劣又如何评定呢?对此,朱炳国表示,过去,江南地区的家谱有一个特色,请全国及地方上的名人写序、写传,要把当时家族的地方特色、宗族特色写到里面去,出了多少名人、做了多少好事以及艺文志,都要收纳进去,才是一本有血有肉的谱。应该说,80%以上的老谱都达到了这个水平。现在文化水平高了,但人们的古文基础差,修谱的质量与以前没法比,有的成为简单记载家族成员的生死簿,而在其中也不乏一些混淆视听者。

  其实,胡适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曹氏显承堂族谱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中国的族谱有一个大毛病,就是‘源远流长’的迷信。没有一个姓陈的不是胡公满之后,没有一个姓张的不是黄帝第五子之后,没有一个姓李的不是伯阳之后。姓的后代都到哪去了……因此我希望以后各族修谱,把那些无参验不可信的远祖一概从略。每族各从始迁祖数起,始迁祖以前但说某年从某处迁来,以存民族迁徙的踪迹就够了。各族修谱的人应该把全部精神贯注在本支本派的系统事迹上,务必使本支本派的家谱有信史的价值。”

  《宋史·刘烨传》早已说清楚:“唐末五代乱,衣冠旧族多离去乡里,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通志·氏族略》也说:“家藏谱系之书,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

  现在有些所谓的修谱“专家”,自说自话为某姓找到了从今到古到黄帝的历代世系,不是痴人说梦,也是自欺欺人,但有些人就是希望自己的祖先是某某名人,因而也会出大价钱来请这些人修谱。对此,无论是朱炳国,还是励双杰都觉得,家谱文化从不被重视到重被追捧,是国家强盛的象征,但家谱为什么要修,怎么个修法,还真要人们好好想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街拍/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教育专版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民间修谱 书写“平民史册”
传承家族文化 弘扬懿行美德
新民晚报新视界A15民间修谱 书写“平民史册” 2016-10-16 2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