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藏有200多部名人家谱,或叱咤政界、或称誉文坛,或是商界巨子。名人家谱有不少家训、族规。荣毅仁所在的江苏无锡《荣氏宗谱》中家训就提到,宗族当睦、蒙养当豫、礼节当知、职业当勤、节俭当崇、争讼当息。值得关注的是,家谱在女子项下书写其名号和毕业之学校,反映妇女地位的提升。
文学大家鲁迅的家族特别重视纂修家谱,认为“家无谱则亲踈无纪,而人不知敦睦”。胡适家谱特设“行善”一栏,专记族人行善义举之事。谱中的家规家训分为积阴德、惇孝友、端蒙养、尊师道、睦亲党、励名节、崇朴俭等。
家训族规萌生于汉魏,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成效明显,影响深远。家训族规全面规范和约束了族人的思想、言行等,所涉面甚广,文句精炼且通顺易记,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一个特殊的现象。
据上海图书馆的有关研究人员介绍,从存世的数百部家谱来看,其中的家训族规可大致分为孝顺、修身、和睦、敬业、治家、爱国、诚信、教育、守法、廉洁十类。这些家谱来自神州各地,所涉面甚广,文句精炼,且通顺易记。
《甘肃兰州·李氏家谱》中提到,父母,我身之所出也,夫父母之于子,寒则衣之,饥则哺之,劳心费加,望其成立。为子者,当年父母劬劳之恩,饥则奉之以肉,寒则敬之以帛,出必告以所往,入必面以所来。
在《湖南益阳·资阳萧氏四续族谱》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西学重爱国,国能爱则身家有托;于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之当爱,谁曰不然。这无疑是一种爱国的情结。
关于守法方面,《安徽安庆·大缘叶氏宗谱》提到,五常之有信,犹五行之有土,金木水火非土不生,仁义礼智非信不成。而关于廉洁,《江苏宜兴·堵氏族谱》提到,不见非有之财,不设分外之想。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国五千多年流传下来的、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一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家谱中的这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起码的行为准则。古有名言: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家训族规就是家族写入家谱,用来齐家、族人藉以修身的金科玉律,其中更有懿行美德值得今人汲取。
本报记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