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一次得到夸奖
北京有种小吃叫豆汁,发酵之后酸酸的,刚吃的时候觉得像馊了的泔水,但海澜喜欢,只要跟着母亲和玉华出门,她都会让他们给买上一碗,喝得小肚皮涨涨的回去。
过年的时候,母亲还会带着海澜去买年货,有家山西人开的大杂货店叫“隆景和”,那里的老板是刘倬汉曾经的学生,见到刘倬汉毕恭毕敬地称先生,还经常会包点挂拉枣(满、蒙语,去核的脆枣)、柿饼、瓜子等塞在海澜口袋里。在那时候,这些零食都来之不易,会被海澜非常节省地吃上很多天。
那年,海澜无意中得到一棵瓜苗,把它种在院子的一个角落里,天天浇水,没想到还结了一个枕头大的倭瓜,玉华看着倭瓜思忖了半天,然后走到刘倬汉面前说,“大奶奶,要是你钱宽裕的话,买点肉,我们包顿饺子吃”。那天,就用海澜种的那个倭瓜做馅,全家美美地吃了一顿饺子,海澜也第一次得到了大家的夸奖,心里美滋滋的,但不知怎么,以后再怎么种,都长不出那么大的瓜来了。
傅泾波的孩子们都喊傅沄波二爹爹,喊傅保罗小爹爹。二爹爹不常出去做事,每天在房间不是习字就是作画。他喜欢喝点酒,一喝多,总会惹出点事来。有一天大概太闲着了,把海澜、履任等几个小点的孩子喊来,说,“我给你们写上字,你们都去门口给我站着,有人见了会给你们好吃的”。海澜他们就都信了,听凭二爹爹在他们额头上用朱砂写上字,乖乖地去大门外站着。其实,二爹爹写的都是骂人的话,要被人见到了,不仅不会有好吃的,闹不好还会挨两嘴巴。何况,站大门口那叫“站街”,对大户人家的女孩子来说是绝对忌讳的,幸亏被李春看见了,李春识字,一见孩子们额头上写的那些个骂人的话,赶紧把他们拉回家,给他们一个个都洗了。李春告诉了刘倬汉,刘倬汉找到傅沄波,说,“二爷,你作弄孩子,这可不好”。傅沄波也自知理亏,再说长嫂如母,只能由着刘倬汉说。
小爹爹喜欢养鸽子,傅瑞卿看不惯,老是骂他,“整天遛狗架鸟,臭旗人习性”。小爹爹只比海澜大12岁,两个人都喜欢玩,能玩到一块。海澜经常跟着小爹爹爬房顶放鸽子,有风的时候,还会去房顶上放风筝。小爹爹放风筝的技术非常好,知道怎么利用风向,放得好的话,那风筝可以在空中停留很长时间。天一擦黑,小爹爹还会让海澜再点个红灯笼为风筝“送饭”,看着烛火的热气带着红灯笼晃晃悠悠地飘上天去,海澜别提多开心了。
海澜的大姐二姐虽然年纪还小,但举手投足都已是大家闺秀的模样,只有海澜还是个野孩子。砖塔胡同里也有好几个大杂院,海澜不避讳,常去那里玩,还跟大杂院的两个男孩子交上了朋友。
有一天她跟着俩男孩去大杂院玩,男孩的妈妈是个高高大大的北方女人,胖胖的,一个挨一个养了7个儿子,看得出他们家境困难,屋里就一铺大炕和一个柜子,别无长物,但听说海澜是20号的傅家三姑娘,男孩妈居然还拿出几个鸡蛋,说是自家养的大油鸡下的,不值钱,让三姑娘带回去尝尝。海澜用衣襟小心翼翼地兜着鸡蛋回去了,到了门口大喊,李春!李春!李春打开门就问,你这鸡蛋哪来的。海澜乐滋滋地说,就胡同里那个爱骂人的太太给的。确实,那家因为男孩多,当母亲的经常因为孩子淘气站在门口骂孩子,名声在外了。海澜又回西屋给母亲看,还开心地说,你看,人家穷人都这么大方。
二姐铎若最反对海澜去大杂院玩,说不听,就告诉母亲,刘倬汉嘴上说,“你别理她,她就是个野土匪!”但说归说,还是由着海澜在大杂院玩,并不拦着。
海澜打小就喜欢小动物,有一次,胡同里纪家养的哈巴狗生了一窝小狗,黑的白的,可爱得不得了,海澜跟母亲路过,看见了,就不愿走,想让母亲讨要一只来养。母亲说,“养哈巴狗需要喂猪肝的,我们连吃饭都要节省,我们养不起”。海澜不信,争辩说,“纪家还是拉洋车的呢,他们怎么就养得起呢?”母亲不理她,一把拉着就走,为此海澜心里还惦记了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