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诗经》,发现总有些人性与常理是古今相通的。《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说的是民众的秉性崇德向善,需要喉舌加以维护与弘扬。2500多年后的今天,崇尚美德依然是百姓的天性,而颂扬美德依然是喉舌之责任。怀着这样朴素而执着的理念,我来到了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至今已是八年。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凡是面向家庭的活动更受市民关注和欢迎。家庭,代表每一个中国人的希望和寄托;成家、保家、发家、兴家的梦想,在对传统价值的固守中得以绵延。我们的活动,何不将眼光多着于家庭,让真善美因家庭的影响力与约束力有力传播呢?从那时起,“家”就成了我们策划活动时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命题。
2012年,在部门主任的带领下策划“全球华人百年全家福征集活动”,从世界各地飞来的不同家庭、不同年代的照片和故事深深打动着我,让我看到了旧时家风的活的传承。有一天,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拎着一个大包径直找到了我的办公室里,从里面掏出了十来本陈旧泛黄的老账册,据介绍,这是这位朱昌辰老先生的父母在数十年养儿育女、经营家庭过程中记录的七十多本家庭账本中的一部分,我逐一翻看这些账册,每年、每月、每天,开支两条线,分门别类,清清楚楚。不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父母的工作薪资,而开销按衣食住行、儿女教育、人情往来等项目分列,从数字中不难发现这个家庭克勤克俭、却又重视教育、乐善好施的家风。几十年后,父母已经作古,儿女孙辈都已成材,正应了陆放翁的诗句“乃祖身兼将相祟,诸孙玉立有家风”。当我将这个感动了我的故事和这些账册的照片放到展览里,不出意料,也感动了许许多多前来参观的市民,他们说:是社会上已经不再重家庭道德和伦理传统了吗?还是没有人去挖掘和传播这些活生生的故事呢?是群艺馆的展览,让这些美好浮出水面,再次触动我们的心灵。
从那以后,我对群艺馆的职责、群文活动的使命认识愈发清晰,它要为千万个家庭点亮固守传统、传承美德、增添幸福的灯火,让这盏心灯照亮每一个个体前行的道路。我们之后每年都策划开展“团团圆圆全家福”拍摄活动,每年为市民家庭的团聚留影,是多么美好而有意义的事情啊!多年里陆续来过上千个家庭,浏览他们的每一张照片,我发现无论男女老幼,眼神都是澄澈欢愉的,面容都是祥和舒展的,没有人会带着戾气。我想,一个在和谐家庭里得到情感满足的人,碰到些事情,也不会做出过激暴力的行为吧?
当市民文化节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指示,以“家文化”为主题,全面开展“家”系列活动时,我们已经在市民家庭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市民家庭踊跃写家庭故事、晒家谱家史、参加家庭烹饪、参与亲子阅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对家族家庭和谐圆满的亘古不变的追求,也体现了我们对提升家庭、社会的亲和力与凝聚力所做的努力。来到群艺馆这些年,馆的业务工作和自身的成长早已交织在一起,德行与修身永远是自我修行的科目,宜其室家,始能唱好群艺馆穆如清风的歌声,向千家万户释放美好与温情。
十日谈
群艺馆二三事
演出结束,已是次日凌晨近2点了,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