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1月2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鲜得来
郭红解
  郭红解

  晚上,从淮海路转入雁荡路,又见“鲜得来”。几年前,曾在这家分店享用过排骨年糕,如今它依然坚守于此,心中不由涌起一股暖流。走进店堂,食客不多,安静有序,与雁荡路的氛围也般配。要了一份排骨年糕、一份面筋百叶“单档”汤,还是老味道。

  结识“鲜得来”,已有半个世纪。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光明中学上学。与西藏南路校园相邻的弄堂口,常年飘散出令我们这些学生馋涎欲滴的香味,这就是“鲜得来”所在处。弄口摆放着锅,里面的卤汁终日沸腾着;弄内3只桌子,围坐着许多食客,还有站着等位的。虽然挂的是淮东合作食堂牌子,但因以前叫“鲜得来”,我们都称其为“鲜得来”。那年月,我们这些学生囊中羞涩,但又禁不住诱惑,也会走进弄堂,舍不得买排骨,光买两条小年糕解解馋,好像是五分钱。摊主将小年糕放入卤汁中氽数分钟,熟后用火钳钳入盘中,再用剪刀将小年糕剪上两刀淋上酱,味道好极了。记得还去那里吃过2两粮票、1角2分一碗的由豆腐干、土豆、肥肉丁作浇头的辣酱面,在寒风难挡的弄堂里喝完最后一口红红的面汤,浑身上下暖暖的。

  离开学校后,每每经过那里,总要向母校投去深深一暼,也会留意弄口的“鲜得来”。70年代末,淮东合作食堂迁入光明中学地下室,初称“人防餐厅”,但不久亮出老字号招牌“鲜得来排骨年糕店”,弄堂摊位由此登堂入室。90年代初,又将弄口另侧的粤海酒家兼并(记得以前这里是街道办的食堂,我同学曾在此搭过伙)。以后,“鲜得来”总店落户云南南路美食街,还开出好几家连锁店。

  从一个弄堂小摊发展到“中华老字号”,其中一定很有故事。“鲜得来”之源,可追溯到1921年。浙江临海人何世德举家三口在今西藏南路上与光明中学相邻的弄口设摊,开始卖牛奶、咖啡、吐司面包,食客多为中法学堂(今光明中学)师生。由于西点不合中国师生口味, 1937年起改卖五香排骨年糕、烘鱿鱼及面食。一斤大排斩成四块,加水投入多种调料煮熟后,再放入手工操作制成的小年糕,在排骨原卤中煮上片刻一起捞出食用。这样制作的排骨年糕鲜糯味美,食客纷纷称赞“鲜得来”,由此口口相传。1951年工商登记时,店主采用食客赞语,并加入自己名字中的“德”字,定名“鲜德来面食店”。横写的招牌,用上海话左右都可读:“鲜德(得)来”“来德(得)鲜”。1964年后,制作工艺又作改进。一斤大排斩9块,放入配方独特的浆料内浸透后,采用初炸、复炸两次烹调方法制成,排骨形似扇状,外脆内嫩,辅以辣酱油佐料;年糕放入由调料煮成的汤料中烧软,待其浮上水面后捞出装盆,淋上特制果酱,软糯香甜。虽然店铺几次更名,但此工艺一直延续至今。

  以前,离家不远的四川中路上,也有家排骨年糕很出名的曙光饮食店,早先叫“小常州排骨面店”,我们都称其为“小常州”。上世纪80年代,竟转身为高大上的“德大西菜社分店”,再以后又成为五芳斋南号,如今“大壶春”旗舰店也在此落户,“小常州”却不见踪影。在“鲜得来”联想到“小常州”,期盼有朝一日能老店新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4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读者之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6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家庭理财/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不要等,要做
海浪美如花
在她的歌声里
送借
笑口常开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鲜得来
新民晚报夜光杯A14鲜得来 2017-01-21 2 2017年01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