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文娱/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3月2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年后再见“野斑马”
张艺 林菁杨
■ 《野斑马》排练现场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踏上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光洁的地板,扑面而来的是《野斑马》的铿锵乐声。十年不见,这匹骏马依然矫健壮美,带着一种原始的狂野。

  上海姑娘万金晶是首个“斑马女儿”的扮演者,她说,那时候自己几乎每天都会排练到凌晨三四点才罢休。如今,万金晶成为歌舞团的排练指导,她把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对角色的诠释,用心传递给新演员。

  从1997年创排至今,舞剧《野斑马》陆续演出200多场。它是上海舞蹈界进入新世纪以来的首部原创舞剧作品,成就了上海17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舞剧首演——当年上海大剧院的舞台,聚集了130名舞者,40多人的现场乐队,以及40位成人和20名儿童组成的合唱团。

  舞剧的上一次亮相是在2007年。岁月变迁,上海歌舞团种类繁多的新编剧目,导致了这部经典作品的十年封尘。如今,随着歌舞团“爱我中华”2017演出季的启幕,《野斑马》有望作为首部复排作品,进入大众视线。

  经典需要传承。在首版《野斑马》里出演“羚羊”的元老级舞者、上海歌舞团舞蹈演员部主任朱继承告诉记者,复排该剧的最大难题,在于“新”。新时代、新面貌、新舞者,以及这些新舞者们对舞剧的不熟悉。

  跳惯了现代舞剧的模式和结构,再反过来跳十几年前的舞剧,对年轻舞者们来说很新鲜,也很难。舞剧《野斑马》的最大特点是全动物造型,没有人类角色,舞者需要用极形象的身体语言,来诠释羚羊、白鹅、金丝猴、金丝雀和豹等动物,难度很大。

  第六代“野斑马”的扮演者,是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侯腾飞。他说,整部舞剧的动作偏向芭蕾,很规整,更需要脚下的灵活性。例如斑马饮水的动作,要把身体折成一个很奇怪的角度;为了体现羚羊的矫健,舞者需要用半脚尖来完成全部舞蹈;二幕开场,满台的演员,要用整齐划一的动作把动物的形态和性格捕捉到位……“对所有演员来说,压力都很大。”侯腾飞说。

  4个多月的集训,让《野斑马》初步成型。新版没有在舞段上做太大修改,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舞蹈动作,只是在布景、道具、服装上进行了翻修,阵容也缩减到60人。

  “上世纪90年代末,能参与这样的大型演出,可以说是一名舞蹈演员的最大梦想。”朱继承回忆说,3年的排练过程很坎坷,编导和演员们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探索、一边创作。“好在,我们团新一代的演员素质更全面、思维更活跃、头脑更聪明。”通过他们,可以让经典舞剧在新世纪再度焕发光彩,让老观众有机会回味当年的观感,让新观众有机会体会十年前的经典舞剧的魅力。

  本报记者 张艺 实习生 林菁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 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名家/新民健康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中职风采/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04版:上海教研/新民教育
   第B05版:上海教研/新民教育
   第B06版: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贝多芬本身就融于乐团的基因
向内挖掘 往外发光
五朵金花领衔 三部佳作亮相
十年后再见“野斑马”
广告
新民晚报文娱/文体新闻A16十年后再见“野斑马” 2017-03-29 2 2017年03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