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海人把一种机器针织的,一面起绒的内衣、内裤叫做“卫生衣”“卫生衫”“卫生裤”,如茅盾《林家铺子》:“卖底货罢,他店里早已淘空,架子上那些装卫生衣的纸盒就是空的,不过摆在那里装幌子”。我读初中时,体育老师往往把卫生衫、卫生裤“内衣外穿”,后来,许多运动员也把卫生衫裤“内衣外穿”,于是,卫生衫成了运动员的服装,被叫做“运动衫”。但没有人关心,这种绒衣为什么被叫做“卫生衫”。
1906年出版《沪江商业市景词·卫生衣裤》:“卫生衣裤软如绵,温暖轻身竞爱穿。紧束风寒难骤入,最宜锦帐小游仙”。“卫生”是指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改造和创造合乎生理要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措施,一般认为,汉语的“卫生”来源于日语,而日语的“卫生”又源于英文hygiene、sanitation,这种衣裤轻质保暖,当然有利于“卫生”,译做“卫生衣裤”合情合理。实际上,“卫生衫”是“洋泾浜语”。棉毛绒布的英文是“wincey”,与上海话的“卫生”的发音十分接近,“卫生衣裤”就是洋泾浜语(现在,这种衣衫也被叫做“卫衣”)。
早期的“卫生衣裤”通常是一种较厚的,一面有明显棉绒的内衣内裤,保暖性很好,一般不贴身穿,但也不当外衣穿着。景纶衫袜厂于1902年创办于上海虹口,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针织厂,主要生产如汗衫、棉毛衫之类的薄质的、可以贴身穿的内衣内裤,《沪江商业市景词·中国汗衫厂》:“汗衫西式最宜人,开厂招工仿制频。讵为外衣防渍涅,贴身紧束学时新。”纺织技术的进步,不断改变人们的衣着习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