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0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善于用“耳”才聪明
李晓愚
  李晓愚

  耳朵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我们用耳来聆听外部世界的种种声音,然后把它们转换成神经信号,传送给大脑。要是没有耳朵,人就缺少了个收集信息的关键渠道。这是甲骨文里的“耳”字,完全象形,耳廓、耳孔都清晰可辨。

  古代的军事战争中,耳朵可作为衡量军功大小的凭证。士兵在战场上搏杀,如何知道谁比较英勇,杀敌更多呢?你得拿出成绩来不是?最早时候实行的是“割首计功”的办法:把敌人头颅割下来,拿回去领赏。问题是脑袋圆溜溜的、重且不方便携带。于是改革,以耳代首,灭了敌人后,顺手把耳朵割下来,拿回去一数,就知道该领多少赏了,这恐怕是最早的“计件工资”。这段残酷的历史被浓缩在一个汉字里,就是“获取”的“取”字。“取”字左边是只耳朵,右边的“又”本义就是手,这只手揪住敌人的耳朵并把它割下来,这就是“取”字的原义。要是杀敌众多,割了一大堆耳朵,该怎么拿呢?搁背包里吗?非也。是用绳子把耳朵们穿成串,然后挂在腰间,多拉风多显摆。为此还特地造出一个字—— “联”。甲骨文中的“联”字,左边耳朵,右边是串耳朵的丝线,形象地再现了战地实况。如今繁体字“聨”里还保留着“耳”和“丝”,简体的“联”则只剩下耳朵了。 

  当然,对普通人来说,耳朵的主要功能还是倾听。“听”的简体字由“口”和“斤”组成,“斤”字是声音符号,还好理解,那个“口”就莫名其妙了。听是耳朵的事,嘴巴凑什么热闹?甲骨文的“听”:右边一张“口”,那是说话之人的嘴巴;右边一只“耳”,那是聆听者的耳朵。甲说乙听,意思明白清楚。

  繁体字的“聽”写起来麻烦些,却不难记:左上方的“耳”指明了听的器官;左下方的那个部件是“廷”字的省略,是声符,聽、廷读音相近;左边的部分是“品德”的“德”字的省略。这个部件颇有深意,它揭示了古人对“听”的重视:只有善于聆听他人的意见才有助于道德修养的提升。你看繁体字的“聖”,里面不也有个耳朵么?可见成为圣人的条件之一就是要用好耳朵:一来能够广泛听取民众的呼声,体察下情;二来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既要懂得隐含在言辞内的微妙意旨,又明白言辞之外没有说出的深意。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曾经向魏征请教:“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送了他八个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不可以相信一面之词,这样会受到蒙蔽,要兼听广纳,方称得上贤明。“兼听则明”四个字恰恰道出了用好耳朵的重要性。

  小时候听过一个童话故事——《聪聪找耳朵》。“聪聪”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我们通常以为“聪”就是脑子好使,反应机敏,却忽略了“聪”是从“耳”旁的。“聪”是个形声字,右边的“总”仅仅表示声音,关键的意思全在左边的耳朵里。做家长的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却常狭隘地把能说会道等同于聪明,殊不知培养孩子用好耳朵,学会倾听和分辨,才是迈向聪明之路的第一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06版:家庭理财/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版
   第B08版:基金纵横 /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卫生衫、运动衫与卫衣
善于用“耳”才聪明
福尔摩斯着迷的小提琴家
静安寺街景(速写)
平淡的力量
“裸板药”之问
沙地大种鸡
善心接力
新民晚报夜光杯A14善于用“耳”才聪明 2017-04-01 2 2017年04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