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的歌声为什么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大受百姓欢迎?我想,这是特定时代造成的。因为大家听“文革时期”的那种高亢激昂的歌声久了,之后忽然接触到如此温柔、细腻、抒情的歌曲,当然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
1975年谢晋导演了一部关于赤脚医生的电影《春苗》,电影插曲是由陆青霜(她另一首代表作是《渔家姑娘在海边》)演唱的,调门非常高,时代的烙印很明显,尽管旋律还是优美的。也就在同一年,另一位大导演崔嵬也紧跟形势,执导了电影《红雨》。崔嵬能演能导,了不起。他主演《红旗谱》里的朱老忠,获得首届百花奖最佳男主角。他导演的《青春之歌》和《小兵张嘎》,更是为人称道。
当时动用两位顶级导演拍摄赤脚医生题材电影,可见重视程度。《红雨》的主角是一位男赤脚医生,故有“女春苗,男红雨”之称。《红雨》的插曲也毫不示弱,由大名鼎鼎的郭兰英演唱,1975年,郭兰英已经46岁了,我完全没有想到以抒情婉约著称的郭兰英在演唱这首插曲《赤脚医生向阳花》时,音调之高令人吃惊,尽管郭兰英唱得非常卖力非常铿锵,但仍不失潜在的抒情性,这是她骨子里的特质,很难完全抹掉,不过比起她当年的《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风格有所改变。
不得不承认,人到中年的郭兰英嗓子还是非常好,粉碎四人帮之后郭兰英和王昆曾经同台演出,郭兰英让王昆先挑演唱的曲目,我想她是有实力支撑的。
现在想想,1975年的郭兰英和陆青霜,有点像现在的选秀节目,大家都在拼高音,凸显革命豪情,所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文革”结束后邓丽君的歌声进来了,当然让人耳目一新,吃久了麻辣火锅,给你几碟清淡小菜,胃口自然觉得舒适。
那个时候,中国的流行歌曲也在慢慢改进和演变,回归抒情传统,像苏小明的《军港之夜》、单秀荣的《雁南飞》,还有李谷一的《乡恋》、《妹妹找哥泪花流》等等。当年苏小明出场,不唱五六首歌下不了台的,观众的热情劲一点不输现在的粉丝。其实在1949年到1966年“文革”发生前的十七年间,中国还是出现了一大批非常优美的抒情歌曲,譬如前面提到的郭兰英的《我的祖国》,还有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艳阳天》,以及《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洪湖赤卫队》插曲,等等。我想特别提一下我个人偏爱的孟贵彬,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抒情歌手,音色好,控制好,收放自如,很亲近也很悠远。孟贵彬演唱的《送别》,是“十七年”时期,抒情歌曲的最佳典范。可惜他留下来的歌曲不多,另一首招牌歌是《歌唱二郎山》。
艺术(包括歌曲),摆脱不了时代的约束,这是一种客观现象。当然,也有超越时代的作品或时代的漏网之鱼,不过,那似乎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