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孟子·万章上》
此语为商初著名大臣伊尹所说,孟子不止一次引用。其实,更大的可能是孟子借伊尹之口,说出了自己的一个重要思想观点。“非予觉之,而谁也”,“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两句反问连句式都一样。
本文分析这段文字,有四点。
首先,“先知”“先觉”,“后知”“后觉”,这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客观事实。人们掌握信息,学习知识,开发智慧,提高觉悟,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总是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有高有低。这既取决于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如天灾频发、物产贫瘠就会延缓人文发展,又取决于人们生活的社会条件,如专制统治者就推行愚民政策。具体到个人,还取决于主观资质、态度和努力与否。总之,判断看似简单,原因实在复杂。
其次,“先知”是早于众人了解外部世界的人,就具体事实来说,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先知。国家出现、学校建立后能够去学习的人,即“士”,开始都是贵族子弟,后来私学兴起,平民加入。这些读书人构成儒家话语体系中“先知”的主体。而“先觉”是“先知”中的出类拔萃者。他们由掌握知识,到形成理论,生发智慧,提高道德,树立志向。他们的最大特征是,对人的主观世界以及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有非同一般的探究,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儒家说法,这些人已成“君子”,其中少数人可成“大人”,极个别的可成“圣人”。
再次,“使……觉……”句式表达的是天命。先知、先觉天然地背负启发、教导、指引后知、后觉的使命和义务。天意是让“天民”——所有民众共同发展和幸福,而先知、先觉就是具体的带领者、引路人。这被孔子、孟子所揭示,是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一项根本内容,一个重要原则。在此重大问题上,儒家思想远胜其他各家各派。不过“知”“觉”与否还要看人的内因。孔子曾批评:“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考察现实,此类人为数众多。尽管先知、先觉要始终如一地“使……觉……”,但历史总有大量的无奈。老天爷也没办法!
最后,“以斯道觉斯民”。孟子在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斯道”指尧舜之道,其后的文武之道、周公之道,以及孔子之道,一脉相承。至孟子,表述为“王道”。以“王道”觉悟民众,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共产主义教导新中国四亿五千万人,可有一比。民众的绝大多数,都在心中描绘了一幅美好图画,并愿意为之奋斗。这就是正能量。
人类社会是庞大而又复杂的共同体,各种思想学说不一而足。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便是“铁肩担道义”的一种,与道家、释家有所不同。庄子固然是高妙的“先觉”,个人精神已经自由,但万千民众怎么办,具体来说他是不管的。大乘佛教或佛学修行者在追求自己解脱的同时,也有“普渡众生”之说,但说归说,实际行动却相当有限,因而到达“彼岸”(觉悟)者少之又少。何况,对“觉”的理解,三家并非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