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春光,谷雨时节最明媚。
清明固然“满街杨柳绿似烟”,“桃李满村春似锦”。但民间有“过了清明冷十天”之说。杨万里写清明:“懒困风光酣午睡,阴沉天气嫁春愁。阿谁道是清明节,我对清明唤作秋”。呵呵,清明竟成了寒风瑟瑟、冷雨霏霏的秋天。
然而,接下来的谷雨时节,寒风冷雨就烟消云散了。谷雨的风,是袅袅而湿润的暖风,是使发梢微微飘起的轻风,是犹如婴儿鼻息的柔风。谷雨的雨,没有一天到晚淅淅沥沥的湿冷和惆怅,常常是“淡烟疏雨”,霏霏,蒙蒙,如丝如缕,悄然飘落,沾衣欲湿。有时甚至在明朗的阳光下,突然下起雨来,稀稀疏疏,若有若无,雨滴不再是一颗颗的,落地溅起,而是一丝丝,像雪花般的飘舞状,在阳光下闪着光亮,仿佛万千枚银针。还未湿衣,便戛然而止。落在肌肤上的,似乎是一个温柔的轻吻。
在这样的暖风细雨中,燕声呢呢喃喃的叫声,听上去像是一个个喝了一场春酒,醉醺醺地、陶陶然地在低吟浅唱着。还有柳枝,丰满了的枝条在风中缓缓起舞,也是一副醉醺醺的、跌跌冲冲的样子,趁着风摇过来,摆过去,无非是要找个东西来扶一扶,靠一靠,醒醒酒。
牡丹登台亮相了。“谷雨三朝看牡丹”。这牡丹,在立春、雨水中无动于衷,在惊蜇、春分、清明中,不动声色,架子十足。她是天香国色,是压轴的主角,是要等到那些寻常的配角、那些跑龙套的在台上台下来来回回忙碌之后;等到灯光聚焦,丝竹齐奏、锣鼓敲响、台下屏息期待时,她才雍容华贵、款款登台。一场春色,最后都堆积在她的重重叠叠的花瓣上了,压得枝条一弯一弯,不堪重负似的。
且有香椿可吃,香椿看上去“绿瘦红肥”似的,但已经是暗暗的“红”、瘦瘦的“红”,是充满了离情惆怅的“红”,是卸妆后残留的一抹艳丽。滋味却是此时最好。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将椿芽与鸡蛋粉搅均匀,炸熟,称之为“香椿鱼”,食之脆响若春雷,有万紫千红般的热闹。“椿”与“春”同音,细嚼慢品间,是要将一场最美春色化作一缕可咀嚼、可追忆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