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老戏台历史悠久,它是伴随着江南经济的繁华而繁荣的。江南的老戏台,一般坐落于小镇的中心,或在城隍庙里,或在园林中。那丰富多彩的二胡、竹笛、锣鼓、月琴等民间乐器的音乐之声,填满了大街小巷。舞台的戏曲演出,让观赏者的人群,把弄堂挤得更瘦。看戏的小船,把河道布满成船道,可以让人们从此岸走到彼岸。在飞檐翘角的戏台下,痴迷的票友们情绪随剧情而高低起伏。老戏台上,咫尺之内,生死离别,嬉笑怒骂,扣人心弦。观众通过欣赏戏剧,让艰辛的生活、疲惫的身体有了愉悦的舒展和心灵的释放。
在古镇上,看戏被当地人们称之为“轧闹猛”。每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的民俗活动,最隆重的事情便是演戏和看戏。人们通过看戏制造闹猛,寻找到男女身体相碰相触的机会。这时,少女怀春的娇嗔、眸子的流转、脸颊绯红的羞涩神态,仿佛是一幅幅“十二金钗”的现实图画。还有小伙的英俊才貌,健康的肌肉,以及对剧情发展猜测的智慧,都会自然流露,好似一场体力和智力的秀场。
与戏台上演出的历史传奇不同,台下上演的更是一幕幕情调鲜活的生活场景。婆婆妈妈们借此机会,聊天谈心,家长里短,婆媳关系,戏台上的演出仿佛只是个陪衬而已。
中外文化是有差异的,人们看戏的方式也是有区别的。老外观看歌剧,进的是金碧辉煌的剧院,男士西装革履,女士穿晚礼服,英俊潇洒,优雅得体,斯文进场。江南老戏台的观众席往往是露天的,空旷的。人们一般自带凳椅,或仰或坐,自在写意。女人的衣兜里通常会装满自己炒制的南瓜子、葵花子和花生果。台上“咿咿呀呀”演唱,台下“噼噼噗噗”嗑瓜果。台上,才子佳人私定终身后花园;台下,邻街男孩女孩打情骂俏牵手约会,入戏入情更入理,上演的是一幅江南社戏的观赏图,乡村文化的民俗画。
但是,对上了岁数的老戏迷们来说,遇上戏文中悲伤情节,往往会触动到他们的心酸之处。那些捏着瓜子往齿缝中送的青筋突爆的粗糙手指,也会定格在半空中,僵在那里发呆。而女人们便掏出皱巴巴的手绢,掬上一把同情的眼泪,为古人担心,为角儿分忧。等到剧情转换,戏迷们回过神来,他们立马故态复萌、话语笑声频频,瓜子花生嗑声阵阵。
“戏场小天地,人生大舞台”,戏剧往往是古镇上最接地气的文艺样式,它来自于生活,又反哺着生活。“虚弄干戈原是戏,略加装点便成文”,这便是古镇人们对戏剧喜欢的原因所在,也是如今乌镇“戏剧节”越办越好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