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道短
这是一份没说假想敌的挑战书,可明眼人都知道,在年度销量排行榜上,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三家轮流位列榜首多年。去年上述三家的年销量分别是194.9万辆、185.4万辆和180.8万辆,而东风日产的销量,则为112.8万辆,力量悬殊显而易见。
排在东风日产前面的,还有上汽通用五菱和北京现代,前者去年销量为142.8万辆,后者为113.0万辆。长安福特排名第七,销量为95.7万辆。在其后,有后劲十足的一汽丰田、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广汽丰田,也有正在积极调整的东风悦达起亚、神龙汽车等。目前,位居前三的车企,到2020年的销售目标都是300万辆,单从数字上看,东风日产此番挑战,可谓任重而道短。
与此同时,当在场媒体提出目标如果没有达成怎么办?面对质疑之声,据说,东风日产市场销售总部总部长刘宗信的回答铿锵有力,“对于战败我们没有计划!”没有计划,也就意味着这是一份无法追究失败者责任的挑战书。既然不需要承担责任,那么,这一挑战书无异于画了一个饼,能刺激到自己的员工、经销商和投资商,效果就达到了。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此番公开言论,实在是与日企的低调风格不相符。
危机四伏
印象中,无论是计划,还是战略,抑或是口号,在众多厂家中,东风日产总是提得最积极且花样繁多。去年广州车展上,东风日产提出了i3计划,以全价值链智能升级为核心,从智行科技、智造品质、智享体验三大维度布局未来。到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东风日产依旧是在阐述i3,认为这个计划可以让东风日产到2020年有一个有愿景的路线。两个月后,东风日产抛出了这个新的五年计划,排期到了2022年。2023年,东风日产成立二十周年,如果排除这个五年计划是献礼工程,那么,它的提出,是否意味着东风日产的高层们心里已经明白,i3计划不能如期完成?毕竟冲进百万销量俱乐部的目标,东风日产拼命了四年才实现。
东风日产有危机,是不争的事实。YOUNG NISSAN,意即年轻化,是东风日产2015年提出来的品牌主张,是在中国车市放缓的背景下找到的新方向,并推出了一系列的产品,如新楼兰、新逍客、新蓝鸟、西玛等。但市场反馈并不如所愿,除了逍客,其他车型的销量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总而言之,非但没出现一鸣惊人持续热销的爆款,天籁、阳光等轿车产品线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今年强势推出的劲客,剑指小型SUV市场,东风日产表示其竞争对手是东风本田X-RV和广汽本田的缤智。但是,自2016年以来,小型SUV市场日渐萎缩,2017年1-4月小型SUV市场依然不见起色,增长率更是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滑了7.31%。目前,X-RV和缤智联手已经牢牢地控制了整个市场,作为竞争对手,逍客目前市场让利2.5万元左右以求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劲客预售价是10万-14万元,7月份上市后,它的竞争对手,必定包括“自家兄弟”逍客。在动力配置上,劲客仍为1.5L+CVT组合,虽有省油平顺成本低的特点,但彻底牺牲了年轻人喜爱的驾驶操控感。以后残酷的自相残杀以及市场之艰难,想必东风日产的高层们也有所预料。
更令人叹息的是,一直宣扬以技术为魂的日产,其技术水平日益受到质疑。前不久在四川达州车展上,众目睽睽下,全新奇骏的自动刹车功能被演示成撞飞主持人的桥段,顿时暴露了日产技术的不成熟。时至今日,东风日产并未对此事做出过公开解释。想当年,恒大球衣冠名被换、代言人林丹出轨等事件,东风日产可是打着维护品牌的旗号,第一时间作出回应的。难道技术失灵就不算维护品牌了?在未来五年,东风日产的愿景之一,就包含安全上的“零碰撞”。
在未来的新技术导入上,新的五年计划表示,东风日产将在重点车型上导入智能互联系统,并将保证产品开发品质,以及建设自动化工厂等。这些,在中国市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就拿自主品牌来说,前年,荣威旗下已有中国首款互联网SUV,随后又上市了中国首款互联网轿车。而吉利汽车的博越,用挑战温差100度证明了自身的产品品质。假如日产真的有诚意,还不如及早行动,拿出全球最新、稳定可靠的技术来证明自己是“技术日产”,更是引领年轻人消费需求的汽车品牌。日系车企中,将地球梦引入中国的本田和将混合动力国产的丰田,都是日产极好的榜样。
把握未知
日产CEO卡洛斯·戈恩曾在不同的公开场合,多次表露了日产在中国市场需要调整的想法。在2017年年初,刘宗信还表示,对于战略的调整,总体方向是“质大于量”,销量不再是东风日产的第一驱动力。只是目前来看,调整的结果,是2022年挑战合资车企TOP3的新计划,仍旧是以量为主导。重重危机下,东风日产的把握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当天本刊曾问其经销商这一问题,经销商呵呵一笑,说“我也猜不到他们的把握在哪里”。
东风日产号称自己是狼,但这并不意味着周围全是等待被干掉的猎物。东风日产的新五年规划,也许只是纸上画的一个大饼。 白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