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贸区改革探索将给中国民营企业带来春天
包斯特认为,回顾一下自贸区的改革措施,并且放到中国整个改革特点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就会发现很多改革具有突破性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包斯特认为,自贸区关于“一门式”企业登记制度的改革,关于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的改革都已经迅速在全国推广,这将加速民营企业的诞生,给中国经济带来活力。
包斯特还认为,改革措施虽然不尽如一些人的预期,毕竟有了很大进步,而且通过自贸区的改革,中国政府已经下决心进一步推进改革措施,减少政府审批和对经济直接控制,这是自贸区试验最有价值的地方。
二、自贸区外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有利外资服务业企业
包斯特认为,自贸区的对外资开放举措,尤其是服务业比如电信、商贸服务、医疗、租赁、物流、法律服务等行业的开放前景,使得外国企业聚焦自由贸易区,美国亚马逊、微软都开始在自贸区投资就说明了这一点。
美国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政治经济研究项目主任马修·古德曼7月访沪期间表示,自贸区对外国投资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改革是中国领导人向美国发出的一个积极信号,为中美投资协定的谈判提供了基础。
此前访沪的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珀森和中国经济问题著名专家尼古拉斯·拉迪等对自贸区给予了积极和正面的评价,认为这是中国继续向正确的改革开放方向迈进的重要步伐,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全面改革开放的具体表现。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斯和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欧玉琳女士8月先后参观自贸区后,都认为自贸区试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值得欢迎的改革,为外国企业到中国投资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法律环境。
三、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改革降低中国进出口企业成本
欧玉琳女士对自贸区的贸易便利化措施给予积极评价,认为单一窗口通关以及电子通关平台的建立为进出口企业降低了成本。
包斯特也对贸易便利化措施表示肯定,认为贸易便利化措施对促进贸易发展有积极作用,中国应该加快在这方面的改革和推广。
四、自贸区金融改革开放迈出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重要一步
有些学者对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存有疑虑,比如拉迪认为在28.78平方公里狭小的范围里推进的金融开放和改革试验很多价值不大,而且目标并不明确。
包斯特则认为,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并不是要突破当前中国的资本管制措施,而是为未来的开放探索模式。自由贸易账户为未来的资本账户开放奠定了模式,尤其是允许个人开立自由贸易账户,是中国首次在机构外对个人资本账户开放进行探索,对中国整个资本账户未来的开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对自贸区的六点具体建议
美国学者普遍认为,自贸区一年来取得了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多方面成绩,但是在对外开放方面步伐相对较慢。因此他们建议,自贸区未来的试验重点应该放到推进进一步对外开放上,包斯特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 将负面清单削减的时间节点提前确定,这可以给外企更清楚的预期,也能提高透明度,还能在时间节点前为削减收集建议。
● 进一步清楚界定自贸区企业业务销售(商品与服务)的范围,以及是否允许在自贸区外开拓业务。目前很多进入自贸区的企业不知道能否在中国其他地区开展业务。
● 将自贸区试验成功的措施,比如外汇自由兑换的措施向上海其他地区复制。
● 在自贸区创设股票国际板。让外国企业到国际板上市,也可选择一些国内企业到国际板上市(开始时可以设定一个限额),允许海外投资者自由在国际板投资。
● 扩大自贸区改革开放的试验范围,明确其他区域性自贸区设立的标准和条件,研究其他自贸区是否进行一样的试验,或者可以扩大哪些方面的新试验。
● 放宽自贸区小型金融机构设立的标准,为自贸区数量占多数的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可以适当降低海外中小金融机构进入自贸区的门槛,形成多层次的金融结构。
六、对美国学者意见的思考
就当前看,自贸区并不像当初设想的那样是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国务院总体规划提及的很多对外开放领域,多数处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或在酝酿具体细则之中,因此未来重点应该放在落实国务院总体规划中关于服务业相关行业对外开放的相关措施上。
由于服务业对外开放涉及的问题比较多也比较敏感,风险控制的要求被国家有关部委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使得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在第一年迈得不够大。一些已经进入自贸区的外国企业,对自贸区未来服务业开放的具体前景也在观望。因此,无论从自贸区配合中美和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的角度,还是从落实国务院总体规划相关措施的角度,都有必要在总结一年所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对外开放措施。 徐明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