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对大约300家日资企业进行的调查汇总显示,有八成日资企业对自贸区表示“寄予期望”,反映了日本企业的高度关注。
尽管如此,正在利用自贸区优势开展具体业务的日资企业还是不多,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哪些事,能做到什么程度、什么范围,不是很清楚。”中国首次在自贸区采用了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明确了在区内哪一些经济领域是不开放、不能做的。但是,有些企业还是感到担心:“即使负面清单上面没有禁止,真的就能够开展新业务了吗?”在金融领域也有不少声音认为,政策的开放速度“远比想象的更缓慢”。
日本企业方面也是存在问题的。自贸区本来就是个政策开放的试验区,政府部门官员也承认“这仅仅是首次开始试行的事情,正在摸索着推进”。既然如此,日本企业也不要在政策开放已经非常具体明确以后才去发挥作用,应该和政府部门融于一体、积极地推动政策开放和制度创新。在发挥自贸区优势方面,想要做什么?又如何去做?企业自身的需求应向政府部门积极地进言,既能够影响到今后政策的开放,又能够结合企业本身扩大事业、拓展业务。
欧美企业在这一点上正在显示其高明的运作。美国亚马逊在自贸区设立新的公司,可以从美国等直接进口商品,为中国消费者提供送到家里的服务。这种业务的展开其实是在和自贸区管委会搞企业试点,在推进这个试点工作的准备、探索其可行性的同时,自然就形成了今天的收获吧。
最近,自贸区正在将先前引入的管理模式,积极地尝试着向其他一些地区推广。然而,从企业角度来观察,往往会想到:“既然早晚会在全国推广,那么现在就没有必要急于进入自贸区了。”
在政府方面,一边要回答企业这种需求和疑问,又要在“哪些事,能做到什么程度、什么范围”方面,不断地积累实例,这样的努力不是更有必要了吗?当然,仅仅是靠上海,这样的话题也许难以取得进展,北京中央政府的协助是不能缺少的。然而,相应的中央政府的对策有时候是会迟滞的。所以,中央政府进一步倾听上海的声音,主动回应各种提案和意见是很有必要的。中央和上海更加同心协力,是抓紧自贸区制度创新工作不可缺少的。
环顾当今世界,自由贸易协议(FTA)、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等各种自由贸易圈的设立正在积极推进。如果各种政策、制度束缚了中国手脚,将来被时代潮流淘汰的可能性不能说完全没有。习近平主席5月访问了自贸区,最近李克强总理也视察了自贸区,完全显示出中央对自贸区的支持。怎样才能够抓住、抓好这样的机遇?没有上海的成功,整个中国的自由贸易框架的建立也是不可能的。政府部门和企业更加紧密地合作,不断地创造出成功的范例,正是实现习近平领导层制定的经济改革目标不可或缺的。
日本经济新闻社上海支局支局长 菅原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