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今年上海的高考方案公布,其中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着眼于学生的各方面特长,包括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积累起来的综合素养。如今,恰是在这些方面,沪上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探索,扎扎实实地步入了一个新台阶。
1 交华中学“个别化教育”结硕果
让校园生活更有品质
在宝山区交华中学,从校长到教师,现在普遍认为每一个学生身上既存在着多元智能,也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每一种特质都可以通过训练增强与改变,都可以充分挖掘潜能发挥职能强项,发展个人兴趣与特长,找到自信的支点,在适合自身发展的领域里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展示。几年来,交华中学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个别化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展开和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校长赵凤飞说:“学校应该为学生精心创设和提供一种能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喜爱的校园环境,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精神,使学生身处其间能自由地呼吸,欢畅地学习,自信地生活,健康地成长。优秀的校园生活品质,是关乎学生生命意义和精神品质的重要内容,更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的重要标识。而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生长所产生的感受、过程体验、取得的成绩,也将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亮点。”
“自由地呼吸、欢畅地学习、自信地生活、健康地成长”,这便是交华中学致力推行的学生校园生活品质。为此,学校将课程分成四大板块。
基础型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培养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探究型课程:以微型课程和拓展课程为抓手,按照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培养等方面设置了十多门课程,着眼于开拓学生视野、增长知识。
体验型课程:以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为抓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和发展个性特长和爱好,培养有个性和特殊爱好的学生,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型课程:通过主题活动、校外实践、校内自主管理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合作、参与社会的精神和意识。
在实践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反思与自我提升的能力,成为交华中学课程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其中就包括围绕体现共同核心价值的学习目标,在自主参与基础上,以主题活动等形式展开的实践类课程。
例如,学校的学生社团活动以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实践为原则,采用学生社团委员会直接组织,社团已真正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实践、自我发展的大舞台。其中,管乐团、播音社、小记者社、清音社、美术社已经在社会上取得一定影响,计算机社也崭露头角,社员林靖松同学从来自全市17个区县的30多万师生选手中脱颖而出,他设计的“解决折叠式自行车的车轮折叠问题——车轮的扇形折叠”技术类设计项目获得大赛“科技创意”板块一等奖的好成绩,并一举夺得上海科技馆“智慧奖”专项奖。
再如,学校的“阳光达人秀”,利用“两课两活动”时间,采用学生自主设立达人项目、学生自管会及各班体育委员联合管理、认证的方式,开展“达人争章”活动,项目类别涉及各个领域,包括自行车慢骑、马步、引体向上、高尔夫推杆、大脚开球、平板支撑、吹瓶子、走格子、颠羽毛球等,让各类具有一定体育竞技能力的学生都能够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与风采。
“其实,我校实践类课程的核心内容就是打破学科壁垒。模糊学科划界,各学科知识间互相整合与渗透,无论是在微型课、拓展课、兴趣课、社团活动、还是学生微课题研究中,都力图还给学生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并反过来促进基础学科的精进。”赵校长说。
2 上海中学开150余门“发展课程”
让知识的泳池充盈活水
“要让孩子学会游泳,我们就要建一个泳池,而不仅仅是一个澡盆,这样才能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水’和活动空间。”近日,在上海中学召开的一场课程建设研讨会上,校长冯志刚说起了该校独具特色的课程图谱——为帮助学生聚焦志趣,该校除了基础课程之外,每学期为学生提供150余门发展型课程,供学生根据兴趣、能力自主选择。
“一些纯语言类或者物理史、数学史等纯理论的课程受到冷落,最受学生欢迎的是模拟驾驶、摄影、烹饪、无人机操作等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以及网球、飞镖等运动类课程。”上中教学处主任徐岳灿介绍,发展课程中包括知识拓展类、实践操作类、艺术鉴赏类等不同类别,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等不同长短,并据学生反馈,每年对课程设置进行微调。
最近,高三女生廖倩的个人画展正在上中举行,她已经被设计界大名鼎鼎的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提前录取。廖倩觉得,自己成长的道路上,高一就开始上的美术类发展课程功不可没。每周二和周五下午,是该校的发展课时间。高一年级的一堂《基于国际课程的物理实验》课上,8名学生正跟着年轻的物理老师廖灿探究“球体初次弹起高度与释放高度的关系”。女生戴逸和岳浩洋对物理很感兴趣,还选了同一门发展课——《人类困境和环境治理》。
徐岳灿介绍说,在上中150余门发展课程中,大约有一半左右为“优势潜能”课程。其中,既有竞赛辅导类课程,更有相当大一部分为上中自主开设的大学先修课程。不仅有本校教师,更聘请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专业人员,站上讲台担纲主讲。与此同时,上中也为科技班、工程班学生和部分平行班学生开设了专门课程,关注科技、工程、金融、法学等专门领域概貌的介绍。据统计,2011-2015学年,学生基于专门课程学习的探究领域与升学专业去向匹配度,科技班和工程班均超过了90%,平行班学生也达到了80%。
3 长宁区复旦小学和绿苑小学
让学生跨校访学互享优质课
烘培课、茶艺课、3D打印课……上周,长宁区绿苑小学三年级140多位学生和复旦小学五年级105位学生居然串起“校门”,成为了两所学校跨校“访学”的尝鲜者。绿苑小学和复旦小学分别拿出了6门和7门精品拓展课程,让学生有了更多新鲜的体验。
据介绍,这是本市小学生首次尝试跨校“访学”。去年起,绿苑小学每学年都会推出“玩转地球”课程,让孩子走出学校,完成自主探究课程。“就是让孩子走出原来他习以为常、见惯不惊的世界,唤起他们对更广阔世界的新鲜感,提升主动性、创造性、好奇心。”绿苑小学校长王晶说,因此,今年他们和复旦小学商议并达成了共识,尝试跨校开展两所学校学生的交换课程学习体验活动。
“跨校访学,不是为了让孩子能够熟练掌握新课程,而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新鲜的体验。”复旦小学校长董海佳说,两所学校在选择各自的精品课程时,都会选择有新意的、能激起孩子兴趣、给予体验的课程。在两校首次尝试开展学生交换课程学习体验活动中,复旦小学推出了点心烘焙、彩泥制作、茶艺、乐高机器人、创想画等7门特色课程,绿苑小学开放了高尔夫、抖空竹、踢踏舞、手撕画、3D打印、音乐欣赏等6门课。
上周二,在复旦小学的创新实验室里,记者看到,来自绿苑小学的男生和女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了自己喜好的课程。“男孩子大多喜欢玩乐高机器人,女孩子则想体验一把茶艺师的滋味。”董海佳说,“共享经济大环境下的区域内课程,不仅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两校在课程师资、学习和评价的共享,也更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其实,课程共享在复旦小学并不是新鲜事。近几年,它依托设在该校的城市少年宫平台,已开放了不少课程供区域内幼儿园、学校共享,包括烘培课、茶艺课等。
王晶说,跨校访学对老师而言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中国古代有种说法叫‘易子而教’,也就是说学生在同一批教师的教导下太久,有些教育方式会渐渐‘失灵’。这时候,同样的方法,换一位老师来教,孩子就容易接受。对老师而言,在观摩别的老师授课的时候,也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
据介绍,未来,两所学校的跨校访学有望成为一种长效机制,也会共享更多的精品课程。
本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