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是个老词,常常挂在嘴边,听在耳里,记在心中。如“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一个常见用法。还可加上“鲜血”来强调这种友谊的纯粹深刻,如“中越人民用鲜血铸成的友谊”。我们还常常用“一衣带水”这个修饰词,来限定这种邻国间的关系,听起来关系之密切,似乎彼此友善,牢不可破。
古“谊”与“义”同。“友人”之间当有“义”,所谓急公好义、义薄云天,都是指好友之间相互帮助,共渡时艰。现“朋友”合用,古时“朋”与“友”性质却不同:“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过窗的是朋辈,扛过枪的是好基友。上过同一所学校,进过同一个班级,听过同一老师的课,是同门朋辈,但人生而不同,朋辈能结成同志之情的很少,同门不同志的情况很普遍。不同门者,却可能因观点、意气相类,而成为一生好友,至死不渝。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来了同门同学,都当着孔夫子的学生。同学们一起温习功课,一起吃肉喝酒,瞒着老师一起打游戏,这是最好时期的关系,真是“不亦乐乎”。但同门不同志很多,同学之间分道扬镳者众。如孙膑和庞涓那样最终各从其主而“同室操戈”,是同学关系中最典型的悲剧事件——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同室操戈”这种事件,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简直层出不穷,甚至父子反目,各种人伦悲剧频频发生。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可谓一针见血。
朋辈间如果没有共同的志向,友谊会很短暂,容易破裂。“朋”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成“鸟类的聚集”,上古时指用南方贝壳串成的钱。现在看,更像两人在一起读书,或吃喝玩乐。“朋”字拆开,很像两块肉,能不能解释为“酒肉兄弟”呢?这种关系不太靠谱,吃饱喝足就拜拜了。
“友谊”这个词,英文拼作friendship。ship是个固定后缀,但有人照字面硬译为“友谊的小船”。如前所述,一起吃肉喝酒打飞机的同门不一定靠谱。还是志向相同,一起为这目标努力的好基友,友谊才可能常青。举个时髦例子,英国热播影视剧《神探夏洛克》系列里,21世纪住在伦敦贝克街221B公寓的新福尔摩斯和新华生,就是一对典型的“好基友”。即使面对各种不同的困难,甚至彼此发生猜疑,但他们因志趣相投,仍能维持深厚友情。
吃肉喝酒时的同门,或艰难时世的相邻国家,无论说什么大话好话美话,无论怎么拍胸脯,都不一定可信。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基于国家利益,制定对外政策,谋求利益最大化,才稳妥。
至于人与人之间,还是要有共同的志向、相近的观点,这“友谊的小船”才能在激流中,虽然扑朔迷离,却能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