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0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拾字街头
教育不是一列纵队
姜泓冰
  姜泓冰

  两周前,本地又多了一所“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改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一周前,在美中国留学生侮辱伤害同伴案宣判,3个19岁学生获刑6年至13年;本周末,上海有3万多个孩子开启了人生的初始竞争模式,参加民办中小学面谈,以便进入名校,“赢在起跑线上”。

  把这三件全不挨着的事放在一起说,共同的关键词当然是“教育”。

  教育从来都是重要的,不过,它原本该是一个社会中最恒常淡远、循序渐进的稳定剂,很少像在今天这样,总是直接站上整个社会密切关注的舞台核心,成为新闻热词。

  每次听闻大学改名,内心多少会有一点情绪复杂:上个世纪90年代的大学改名潮还历历在目。那一个阶段,有太多的大学在那一轮大潮里被推倒,要么就此从人们的视野中彻底失踪,要么更名改姓面目全非。改名换姓的目的,对于个人,往往是想更换门庭,抹去某些“铁蛋”“二狗子”的旧迹,以期过上更体面的生活。但对于学校,过多人为的乍合忽分、更来变去,有时会像自然发育进程里的拦腰一刀,别圃移去,根脉未必都能接得活。有一些学校折腾得狠了,甚至到现在招生推介时还受着拖累,每每需要有内行人再三说明才能让人想得起前因后果、源流走向;原本校史谱系脉络清晰,会变得东拉西扯、暧昧难明,只能名不正言不顺地乱攀一枝作为自己的祖宗与校庆。对着欧美动辄数百年不易位、不更名的老大学们,想想现代大学根基本就浮浅的我们,难免叹气。

  但这一回的应用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却是值得庆贺的。理由是,与上一轮改名潮中的“升格”和“做大”不同,这一所大学可以被视为上海乃至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要实实在在着力打造“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一个代表性符号。升格做大,不再是为了变成“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后者也不再是唯一的“高水平”大学标志。更通俗一点说,这是中国最受忽略的职业教育体系,终于开始踏实发展、搭建完整体系的一种符号。

  将所有大学排成一列,再按照排名决定它们的重要性、作为资源分配的依据。对待教育,我们一直如此。“职业教育”比不上“学术学位”,“应用型”比不上“研究型”,“专业性”比不上“综合性”,“学院”不及“大学”,于是争相改名,作为升格做大的象征。

  然而,中国教育真正需要的,并不只是在世界教育排名的一路纵队里有更多中国大学的名字,而是有切合中国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的多列纵队,搭建起中国教育体系的立交桥——其中,踏踏实实的职业教育以及高水平应用技术类大学,一直是待补齐的短板。

  不是花大价钱买了几十万元一平方米的学区房,或是将孩子早早送进各种昂贵早教机构、名校培训班,送上西天取经路,就意味着占有了最好的教育资源、意味着成功。为了“不输在人生起跑线上”而举国若狂抓应试教育的重度焦虑症状,也只有在打破“一列纵队”式思维和社会模式时,才可能治愈。

  中国已经有太多“牛娃传说”,太多“别人家孩子”,怎么认真和平等对待我们身边的“这一个”,让“每一个”都成人、成才,才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但愿这个周末,那个以一副受害者委屈表情、活拉生拽着孩子四处赶考,连才艺、行为素养也被当成应试利器的虎妈队伍里,没有你。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互动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互联网金融/上海物业
   第B06版:基金纵横/汇市金市/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金融城周报/中国商学院/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6版:文娱台历/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C08版:艺坛特稿/国家艺术杂志
找准问题,推司法改革步入“深水区”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病毒、疫苗与敬畏意识
教育不是一列纵队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2教育不是一列纵队 2016-05-07 2 2016年05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