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富春山居图》这一题材很热,除了画作本身的艺术价值及其600多年戏剧性的历程外,2011年两岸举办的前后两段画卷的“合璧”展出,不仅把两岸同胞的文化情结连接起来,亦成为催化这一题材文艺创作的强劲动力。今年“上海舞蹈青年编导实验剧场”委约的几位年轻编导即从同名话剧中汲取灵感,为这幅传世名画编织出一台现代舞剧。
作品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力于用肢体语言描摹出《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意境。编导的表现手法颇具新意:开场时,代表元朝山水画大师黄公望的舞者端坐舞台中央,缓缓抬起手臂向空中划动,他身后的特效投影屏上,身体及手臂的运动轨迹被放大约3倍,呈现出绘画所独有的晕染效果,随着音乐的变化,舞者开始起身腾挪,仿佛化身为“笔”,运“笔”间隐隐展露“气韵生动,超逸不凡”的画风,由“静”向“动”的转化也暗合了《富春山居图》疏密有致,极富变化的意境。“画师”隐入幕后,十余位身着裸色紧身服的舞者依序上台,别致的是,每人腰间系一根黑色绸带,长度拖曳至身后5米左右。当这些黑色绸带随着舞者姿态以各种轨迹运行时,确实营造出一种挥毫泼墨跃然纸上的诗意风采,裸色与黑色的组合简洁大气,也与秀润淡雅的用墨相得益彰。
画成人去后,接下来的一段也比较特别,每位舞者手持一块目测1×2米的长方形面板上场,其中一面为纯白色,另一面则为镜面。编导似乎想借此隐喻世人对待画作的态度——无论为之痴迷也好,凭此自居也罢,已然偏离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异化为权势和身份的象征,成为经手画作各色人物的一幅幅镜像。不得不说构思很有想法,然而从表现效果上看,由于道具的面积较大,限制了舞者动作的流畅性,且舞者的身份特征比较模糊,编排上也缺少些章法,因此没能充分、明确地表达出编导的意图。
下篇由写意转入写实,为了表现画作流传过程中的曲折经历,舞蹈和多媒体相结合,突出了叙事功能。有一个场景令我印象较深:为表现历史上因画作纷争引发的无数赝品,编导在达官显贵及文人骚客争夺画作的段落中,安排了上百个卷轴同时从舞台上方落下,那一瞬颇有震撼力,令人惊愕的同时也为艺术被物化而叹息。相比之下,通过多媒体手法展示的画作遭遇焚烧的场面及最后在多媒体画卷中呈现出的画作片段,反而弱化了舞蹈本身的效果,让多媒体喧宾夺主了。
话剧《富春山居图》的编剧汪浩在介绍创作动机时曾表示:“在我眼前呈现出两幅画卷:一幅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山水画卷,一幅则是这幅山水画背后的历史人物画卷。如果将这两幅画卷同时呈现在观众眼前,将是一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历史长卷。”我没看过话剧,但如果就这一深度来评判眼前的这出舞剧,其文化意蕴无疑还是浅了点,力度也小了些,但就“实验剧场”推新人新作的意图来看,还是达到了一定目的,并且有进一步打磨和完善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