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邮局取汇款,不料属于邮政的那间门面成了“电信”,“电信”的柜台多半还在出售手机。问邮政去哪儿了,人家往旮旯一指,这才知道,原来的汇款、包裹、电报、寄信的地方只剩下柜台的一角,而且,取汇款也已经改成邮政储蓄的职责之一了。再一望邮政储蓄,不知为什么,与其他地方的邮政储蓄一样,总是人流涌动,还以一把年纪的人居多。
邮政在过去可是个大部门,还很热门,我小的时候,街头很少见到银行,即便有一间储蓄所,也没几个人,而邮局,坐几站公共汽车就可能遇见一家,无论何时,还都是人来人往,打长途、发电报,更是二十四小时营业。邮政的人也最忙乎,送报、送信、送电报、送汇款单,哪一样不是家家户户的要事。
通邮曾经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山乡通邮了,是会被当作新闻见报的,某地通邮了,还可能编成舞蹈、谱成歌曲呢。两岸三通,其中一通就是通邮,千千万万人为此期盼了多少年。
发电报何时退出了社会,我不知道,但30年前去昆明报道全国舞蹈比赛,消息,我就是赶到市中心的邮局,手握蘸水钢笔,一笔一笔用电报发回的。那时的消息都很简练,估计与电报也有因果关系,一个字很贵,写起来无不字斟句酌。打长途,什么时候不再去邮局了,我也没有考证,不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往国外打长途,我专门跑到北京西单的电报大楼,还要等到晚上,因为晚上便宜。即便是晚上,我刚刚寒暄两句,一月薪水就花出去了。那座电报大楼,曾被称为“邮电事业的代表性建筑”。
邮递员骑辆自行车,一身绿色,驮着一堆报纸,一清早就把脚往家家户户的台阶一踩,然后一声:报纸!曾经是一景,现在大概算是文化遗产了。我家楼下门厅的邮箱,几如虚设。快递、短信、微信、视频、网络邮箱,哪一样不比寄信来得痛快、便捷?
邮政,唯一不变的就是那张汇款单,我总怀疑是不是多少年前就已经印制完成,尤其那一栏:发证机关,怎么看怎么觉得莫名其妙。不过,也有朋友笑话我,当今还从邮局汇款的也不多见了,银行、微信、QQ,哪个不是举手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