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近10几年吧,毛坯房盛行起来,还很受欢迎。这可是名副其实的毛坯,除去大门和窗户外,一概都是原生态。大力发展毛坯房的理由似乎很简单,所有人家得到房屋以后,对原貌都持极度拒绝的态度,开垦、深挖、猛凿、使劲更换,成为必需的工序。与其装了再被换,还不如不装,因此,用全然袒露的姿态迎接住户,就变做开放商和建筑公司的首选。
这么多年,我既住过单位的福利毛坯房,也住过买来的商品毛坯房,对毛坯深有感触。
开始时,单位住房紧张,大家争先恐后好不容易弄到一套住宅,几乎都在同一时间装修,同一时间进驻。可是,后来房子越盖越多,那些因提职升级得以换房的人就不断搬迁,结果,左邻右舍的面孔也跟着不时转变。新人新面貌,这对房子也不例外。一次次开天辟地、上钻下探、左推右砌,成了一年四季的常态;电梯运送建筑垃圾、楼前堆放残砖碎木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入住商品房从最初就要承受隆隆作响的严重考验,买房子都是陆陆续续,卖不出去也在情理之中,买了不住更是一种投资,所以,搬进一家折腾一次,一年到头在听上下左右装修,是住商品毛坯房的题中应有之义。我曾住过一个所谓的高档社区,那么漂亮的外观,内里却是毛坯,而入住率仅30%,其后不停地有人搬来,天天耳闻目睹装修大军进进出出、乒乒乓乓,最后实在不堪其苦,赶紧搬走了事。
近些年打造这个词特别走红,我怀疑与毛坯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毛坯不能不打造。买了房子就要打造,打造结果就是公共楼道的毁坏,楼体抗震能力的降低,建筑垃圾的大批量产生,当然,我们耳鼓的抗噪能力却随之增强了。公共场合高声喧哗的景致总也没有减少,不知是否与此也存有因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