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起,成都军区总医院对四川龙桥黑熊救护中心送检的用于人工取胆的49例黑熊标本做了病理学观察,对其病变机制做出分析,结论指出:“通过对发生胆道系统炎症和肝细胞性肝癌的黑熊病例的病理观察,我们认为活体取胆生成的胆汁可能含有肝癌和炎性细胞及其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细胞因子,故这种胆汁和《唐本草》《本草纲目》所述的野生黑熊的胆汁本质上可能有所不同。”
报告中提到,由于长期取胆,黑熊的胆道系统在肝脏持续炎症影响下,有可能最终导致肝癌的发生。在这种熊体内取出的胆汁,可能会混入其他物质,比如脓性分泌物、炎性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肿瘤产生的细胞因子,对熊胆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影响。
人工熊胆能否取而代之?
“我们已经完成了人工熊胆从研发到投入生产前的全部工作,只要国家审批通过,就马上可以批产上市。”沈阳药科大学原副校长、人工熊胆研制小组组长姜琦教授表示,“但是,国家药监局至今未给予批文。”
姜琦介绍,人工熊胆的研制项目于1983年立项,经过了近30年的努力,课题组已经完成了成分分析、化学合成和两期临床试验。目前研发的人工熊胆中有效成分熊去氧胆酸的含量为35%至40%之间,“比引流熊胆23%的有效成分含量高出了很多,品质不亚于天然优质熊胆。”姜琦说。
事实上,早在1991年11月,人工熊胆项目就已经完成了第二期临床试验。但其后,由于再三被要求补作临床试验,以及项目组资金短缺,人工熊胆项目被迫搁置多年。2007年5月7日,项目组再次进行了补充临床试验,并得出“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与天然熊胆无显著差异,可以1:1替代”的结论。
“2007年9月26日,我们将研究成果上报至国家药品审评中心,至今没有任何回音。”姜琦说。
然而,人工熊胆是否能替代天然熊胆,似乎还有一些争议。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高益民表示,目前人工熊胆临床试验看,其主要成分(牛黄熊去氧胆酸钠)及非主要成分(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在种类数量上与天然熊胆相同,含量接近天然熊胆。“但说人工熊胆完全替代天然熊胆,也绝对了些。毕竟熊胆有效成分,并不是全部都知道的。”
其他中药材能否取得同效?
熊胆属中药中清热解毒药中的一种,其性寒,味苦,入肝、胆、心经,主要被用来清热、明目、镇静等。那么,在中药里,熊胆是不是不可替代的一味药呢?
“当然不是。这味药比较贵,一般老百姓消费不起,我都是开一些便宜的中草药代替。”一位从医多年的中医大夫向记者表示,“熊胆并不是什么不可替代的特效药,没有哪种病是必须要用熊胆来治疗的。”
这位大夫介绍,清热,可以连翘、黄连等代替熊胆;明目,可以用决明子、菊花、青箱子等代替;镇静,可以使用枣仁、龙齿、朱砂、珍珠母等。
“当然,在某些时候,熊胆的药效确实要好一些,但它绝对不是不可替代的。”这位大夫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就做过研究,中药中一些以珍稀动物为原料的药材,比如熊胆、虎骨等,都是可以用其他中草药代替的。”香港地球仁协会会长吴慧仪说,“根据我们的研究,中药中的黄连、黄柏、龙胆草等都可以替代熊胆。”
除了药品外,熊胆被大量用在保健品中,加入熊胆的保健品往往价格昂贵。
但是熊胆真有保健作用吗?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教授李其忠说,熊胆只是药力较强的清热解毒药,针对性较强,根本不具有普遍的保健功能。仅因熊胆是可用的名贵药材,就把它作为保健品,肯定是不可取的,从传统医学角度也是讲不通的。
无管引流是否无痛安全?
按照归真堂官方网站上的资料,无管引流被称为“人性化、可持续、更健康”,“以黑熊自身软组织作为引流管,一次手术成形,对熊的健康无影响。依据巴浦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在熊无痛苦的前提下,5-8秒引流出胆汁。”
然而,这一说法备受质疑。
根据成都军区总医院病理科主任汪盛贤的报告,使用胆管皮肤吻合术(即无管引流技术),当创口经久不愈时,会发生长期的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交叉感染。“研究表明,引流胆汁的熊,在引流1年以后,就会出现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的现象,这反映出机体可能存在着免疫功能紊乱。”北京大学免疫学系博士王月丹表示,“还有,为了养熊的需要和应对感染,养熊场给熊大量使用抗生素,这些抗生素有些甚至只能给动物使用,而不能给人类使用。”
此外,黑熊救护中心在对其救助的黑熊进行胆囊切除术时发现,有些胆囊损伤证明无管引流有时需胆囊穿刺,掌握不好时,器具可能会没有进入胆囊,反而直接刺入熊的腹腔,并很可能导致肝脏破裂或腹腔污染,轻则造成局部脓肿,重则出现扩散并导致腹膜炎。熊在这个过程中遭受的苦痛是极其剧烈的。 本报记者吕剑波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