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灾情严重十万火急
马文瑞讲到此处,有些激动,他停下来,望着面前这些淳朴的地、县、乡干部,语气沉重地说:“同志们,一个封建时代的县官尚且懂得为民办好事,追求踏踏实实的政绩。我们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应当从中吸取哪些有益的东西,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具有更加崇高的精神境界,更加远大的人生理想……”
马文瑞借古论今,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在干部群众中引起了空前的反响。许多年之后,亲耳聆听过此次讲话的高树岐回忆起来,仍然感慨不已。他说,“我今天担任延安的专员,仍然是按马书记的讲话要求自己的。”
陕西的地形,是狭长而奇异的。有人说像一个跪姿的兵马俑,陕北是头和胸,关中是腹部,陕南是臀部和腿脚。这的确是某种机缘巧合,象征着秦人的奇迹和骄傲。的确,陕西不仅是帝王之都、文士之乡,历来更是出勇士和将军的地方,可谓文韬武略、地灵人杰。远的不论,就拿今世来讲,西北革命中,仅陕北的延安子长,榆林清涧,就涌现出几十位将军和共和国部长级干部。这些共产党人,个个文武双全,史册有名。这或许也算对“跪姿秦俑”的现代诠释。而马文瑞正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一位。
眼下,在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心目中,故乡陕西及其2800万秦人,就是一尊巨佛,是他心中恒久敬仰的“佛”。从少年时期,他就在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摆脱压迫而拼着性命“闹红”,如今年近古稀,又不辞辛苦在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摆脱贫穷而日夜操劳着。在他看来,这便是他的幸福,也是他的幸运。他是有信仰的人,一个人的信仰,就是幸福的源头。
时值1981年七八月间,陕北正是整天艳阳高照,旱情渐重,可陕南已经进入了雨季。这就是陕西的特色。盛夏时节,关中酷热难耐。秦岭山中,浓云密布,雷声大作。横跨东西的秦岭在兴风播雨了。关中正是三夏大忙,陕南的稻田已经葱绿迷人,可就在这时,天灾骤然降临。汉中和关中南部一些地方连降暴雨,发生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洪涝灾害,这对本来就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人民无异于是雪上加霜。
陕南老区的宁强、勉县、南郑以及留坝、略阳、太白、凤县、宝鸡等地,几天的降雨量达到500~700毫米,许多地方洪水咆哮,泥石翻滚,山体滑坡、江河塌方,汉江、嘉陵江等堤岸多处决口,大面积农田被冲淹,大量房屋倒塌。据统计有33个县、市、区,2.22多万个生产队,132万人遭受灾害。毁坏农田300多万亩,倒塌房屋32万多间,摧毁村庄220多个,失踪和死亡700多人,受伤5000多人,20多万人无家可归。洪水泥石流使相当多的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受害,有126个厂矿无法开工被迫停产,23条公路干线中断,宝成、宝天、阳安铁路停运,西南方向交通几乎瘫痪。灾情严重,十万火急。
身在陕北的马文瑞闻讯,连夜部署救灾工作,他当即要求省委、省政府立即派工作组到灾区现场帮助指导抢险救灾,他自己也星夜兼程赶回西安,召开紧急会议,进一步安排抗洪抢险。8月20日,由省委常委、副省长宋友田带队,省级有关部门干部160多人组成工作组,立即奔赴汉中、宝鸡等地查看灾害实情,慰问受灾群众,帮助解决抗洪抢险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同时,马文瑞又派出人员赴京向中央汇报灾情。
抗洪救灾战役打响,指挥中心在省城西安。马文瑞亲自坐镇,废寝忘食,日理万机:调配救灾急需的大量车辆、物资,督催配合中央有关部委抢修交通,组建医疗队下去,把握媒体宣传火候,调遣部队支援,协调省地配合,随时掌握各地救险进度和灾民安置情况……没完没了的紧急事件的处置,从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灾区人民的呼救,遇难群众的呻吟,时刻犹在耳畔,使他的心时刻牵挂着灾区,日夜难安。
他一连三四天没有离开办公室,饿了随便扒两口,困了和衣在沙发上躺躺。就在这紧要关头,马文瑞心脏病被诱发。这一回相当严重,几乎实施抢救。等到危机过后,他一边打着吊针,一边继续坚持指挥全省抢险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