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7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怎能打着“反腐”旗号行讹诈之实
纪玉
  纪玉

  近年来,民间“维权”、“反腐”等网站受到网友关注,然而其中一些却打着“反腐”旗号,进行招摇撞骗、敲诈勒索等违法活动。6月,国务院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通报,“中国预防腐败网”等47家从事此类活动的网站被依法关闭,自3月以来,有89家此类网站被关。

  网络技术拓展了信息空间,也为社会监督提供了更广阔的言论平台。出于对腐败的天然憎恨,公众总是希望腐败行为、腐败分子被更多地曝光出来,并得到严肃查处。一些民间反腐网站,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开设了出来,让网友自发检举行贿、受贿行为,期望通过民间的力量、公开的力量,震慑腐败官员,搜集腐败线索。

  然而,有些人却从中窥到敛财的可能。例如,广东化州一名镇干部在“化州论坛”上发现关于自己的不实信息,当他要求管理员删除帖子时,对方便借机敲诈。这名镇干部抱着花钱买“平安”的想法,两次满足了对方要求,但于第二次支付后报警。网站管理员被警方抓获时,已通过这种方法获利10万元。一些网站还冒用国家机关和公益组织名义,声称是中纪委、司法部等中央部门主办,有的假称与中央领导或老同志有关系。

  “反腐”被一些人玩出了花样,成了非法敛财的外衣。但是,网络的虚拟世界并非法律的真空地带。招摇撞骗、敲诈勒索,受到法律惩处是必然。只是,在此过程中,不明真相者的正义热情却被利用,遭冒用的机关组织的公信力受损,网络自身的公信力也被消耗。

  在网络上,利用公众的善良谋取私利的,并不少见。利用公众对腐败的憎恨、对曝光腐败行为的渴望,行讹诈勒索,是一例。利用公众同情弱者的心理编造故事,搞炒作、营销的,也不在少数。前者明显违法,后者似有“打擦边球”的性质,但说到对网络公信力的恶劣影响,仅有程度之差,而无本质区别。对于这些行为,一方面网民要理性、自律,提高判别力;另一方面,还需完善网络管理,受害者更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利。

  洞悉公众心理之后,相关部门也可以有更大作为。民间反腐网站往往受困于检举信息的真实性,还可能受到被曝光官员的压力,一些网站风光一时后已销声匿迹。但无论是本意良好的网站,还是非法敛财的网站,它们的出现都契合了公众希望曝光腐败、打击腐败的心理;不管公众的表达方式如何,愿望是正当的。这就要求纪检部门更加畅通官方举报渠道,增加与公众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坚决打击腐败。例如在查处“违法反腐网站”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腐败线索,被敲诈成功的官员中有没有贪腐者,也是可以在不影响调查的前提下,选择适当时机,跟公众反馈一下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阳光天地
   第A24版:职场方圆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家校互动
   第B16版:教育周刊/校园人物
   第B17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8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B19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0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1版:人才
   第B22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招生留学
怎能打着“反腐”旗号行讹诈之实
谁该陪王阿婆洗澡?
媒体视点
上岛咖啡念的究竟是啥“生意经”?
三年长了点吧?
“卖馒头要办证”违背了什么?
陈万霞的心意
新民晚报评论A05怎能打着“反腐”旗号行讹诈之实 2012-07-11 2 2012年07月11日 星期三